于反常处见精神

于反常处见精神

ID:23313418

大小:10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06

于反常处见精神_第1页
于反常处见精神_第2页
于反常处见精神_第3页
于反常处见精神_第4页
于反常处见精神_第5页
资源描述:

《于反常处见精神》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于反常处见精神  解读诗歌,我们需要找到正确的解读方法。诵读涵泳、知人论世、赏析意象、对比印证等,是我们常用的也实为有效的方法。苏轼在《书柳子厚〈渔翁〉诗》中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这样的诗歌创作理论又为我们指出了一条解读诗歌的有效通道,那就是“于反常处见精神”。  很多诗人在创作时,经常采用“反常合道”的表现手法,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不合常理的事情,或人物不同于常人的行为、情感,却恰恰合乎了某种道理或人物的某种性格。而咀嚼这些反常的地方,诗意自然流淌出来。在苏轼《定风波》的教学中,笔者进行了引导学生从“反常合道”中品苏轼形象的尝试。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

2、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反复诵读诗歌之后,笔者抛出了一个问题:“在这首诗中,同学们是否发现有一些反常的地方,对于这些反常的地方,你是如何理解的?”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一下子就议论开了。  有学生立刻发现,狂风呼啸,骤雨来临,面对这样的场景,“5同行皆狼狈”,但是苏轼却说“莫听,谁怕”,还在风雨中慢慢地行走,高声地吟唱,一副置身事外、悠然自得的样子,相当反常。于是,笔者顺势追问:“那恰恰可以看出苏轼怎样的个性呢?”学生自然悟出

3、诗人在那风雨中我自岿然不动的倔强个性。风风雨雨奈我何?怎能心为形役?大自然的风雨也好,人生的风雨也罢,我依然坚持我的步伐。这是苏轼对自我人生的一种坚定。  也有学生发现,明明刚才是“穿林打叶”的狂风大雨,而苏轼此时却又说是“烟雨”,前后矛盾,这又是诗中的一个反常。一切景语皆情语,他把狂风大雨看作蒙蒙烟雨,不正说明了他对苦难的蔑视吗?“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明明没有雨具,“一蓑烟雨任平生”,哪来的蓑衣?当学生关注到这个反常处时,笔者补充说明诗人们常用“一蓑烟雨”来称渔父的典故,张志和《渔歌子》里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与“一蓑烟雨任平生”,就有异曲同工之妙。任凭茫茫烟雨,我自垂钓于

4、江湖之滨。这时,学生自然明白,“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并非是写实,而是苏轼想象出来的超然物外的理想之境。  其实,这首诗歌的每一句都有反常之处,很快学生关注到“夕阳”这个意象。“夕阳”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登乐游原》),“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在诸多诗人的眼中,夕阳代表的是一种悲愁,一种人生的迟暮、落寞。然而,“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一句中的“相迎”一词,却让夕阳给人一种暖意,一种历经苦难之后“柳暗花明又一村”5的感受。为何在苏轼眼里,夕阳能给予

5、他温暖和希望呢?境由心生,阳光总在风雨后,苦难过后总会有新的希望。只有真正内心旷达之人,才会有这样的体会。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明明刚才有风雨,现在是雨过天晴,可诗人却说没有风雨也没有晴,这又是一种反常。这时,笔者让学生关注句中的“风雨”一词,它是否有别的深意呢?这里的风雨,已经不是实实在在的风雨了,而应该指作者面对风雨、晴的一种态度,或者说是他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无所谓风雨,无所谓晴,风风雨雨也好,晴空万里也罢,我自吟啸徐行。苏轼被贬黄州后,汲取了儒释道三家的精华,这里有一种道家的齐物思想,亦或是佛家的四大皆空思想,但可贵的是,苏轼依然坚持儒家的积极入世思想。人生的贫

6、和富、贵和贱、荣和辱、祸和福,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些都不能左右我,我依然坚持我自己的人生。正如庄子《秋水》中的“得而不喜,失而不忧”,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的“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细细品味这些反常之处,学生慢慢就读出了一位宠辱不惊、不为外物所役的苏轼形象。圣严法师说:“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学生在佩服苏轼的同时,自会产生一种疑问,面对苦难,苏轼为何就能做到这样境随心转呢?这也是一个不同于常人的反常之处。这时,笔者又引入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让学生在对比中去丰满苏轼的形象。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

7、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5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是苏轼被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所作。学生很快能抓住诗歌中的“孤鸿”“恨”“寂寞”等信息,这些真实再现了他被贬时幽愤寂苦的心情。黄州,他是带着绝望而去的,途经太湖和长江,他曾几次想要跳水自尽,但都未成。黄州荒凉萧条,他无亲无故,对一个文化人来说,没有比精神上的孤独无依更痛苦。“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他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