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308960
大小:46.03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07
《论中国文化产业与风险投资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由于投资的匮乏,中国文化产业的创新,在整体上缺乏有序的历史继承、深刻的时代感、必要的规模效应和范围效应。因此亟需多方吸引投资。但是,以国有资本为主体的文化产业,要想吸引市场化的投资资本,必须先进行产权结构的合理调整,并且要同步整合文化产业的价值链,最大限度地弥合文化产业投资、文化产品和文化市场之间的人为割裂,为不同性质的资本,尤其是彻底认可人力资本价值的风险投资资本的介入,拓展出更大的现实空间。 2006年5月在北京举行的“第7届世界传媒经济学术会议”上,影视产业发展资金的短缺问题已经成为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事实上,这个焦点所辐射的范围涵盖了中国整个的文化产业。 对于文化产业的创新
2、活动来说,投资的匮乏已成为首要瓶颈。 放置这一瓶颈的背景是:早在20世纪中后期,文化产业就已在全球范围内成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朝阳产业。中国文化产业2004年的总产值超过2万亿人民币。同期,美国文化产业在其GDP总量中的比例占到了25%左右。400家最富有的美国公司中有72家是文化企业。 其中,很多像亚马逊、雅虎、eBay、等这样的大型文化类企业,都曾在创业初期受益于风险投资基金的资助,并在创业成功之后发展出自己的风险投资部门或机构。据哈佛大学勒纳(JoshuaLerner)教授的研究,风险投资对于技术创新的贡献,是常规经济政策,如技术创新促进政策等因素的3倍。资本的本性是追求经济收益
3、,风险投资的天性则是追求高风险下的高收益。而要实现高收益至少须具备两大前提: 第一是高增长率,而且是有如(英特尔公司),Microsoft(微软公司),和Apple(苹果电脑公司)等这样数十倍的爆发性增长。事实上,这些公司都曾受到风险投资的支持和帮助,是完全按风险投资的思路与模式发展起来的。 第二是规模效应,小规模的高增长性是不足以吸引风险投资的。因为不能像Google或分众传媒这样,形成具有行业主导者或垄断者地位的经济规模,就不能有效放大风险资本的杠杆作用,也就实现不了高收益。 因此,想要将风险资本引入文化产业的创新领域,必须先为风险资本创造出高收益的两大前提。而文化产业并不天生
4、满足这两个前提,大多数文化企业的成长较慢,增长率、企业规模和生命周期都相对有限,对于资本购并受到政策多方限制的中国文化企业来说,尤其如此。从这个角度上看,目前中国文化产业的创新与风险资本的姻缘还非常浅。 一、中国文化产业创新现状简析 文化产业创新,是指内容创意活动和产业经营管理创新活动的有机融合,大体上有两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源于社会个体的自发性原创活动,即从单个的文化产品逐步培养形成新的文化及其消费偏好。这种模式的周期较长,往往需要十几年的时间。不过,一旦市场成熟,盈利潜力却是巨大的。从1937年第一部动画片《白雪公主》到20世纪90年代真正形成规模化的动漫产业,前后经历了6
5、0多年的发展历程。但在动漫产业步入成熟期之后,日美两国在这个市场上获得了极丰厚的回报。仅《怪物史莱克》系列电影就为美国创造了10多亿美元的票房收入,还不包括其衍生产品盈利。 第二种模式是源于商业机构的组织化的内容创新活动,即从在已经形成的特定文化消费偏好基础上,通过创新性的改造,扩大和强化现有的偏好,以开拓出新的文化消费市场。比如:在影视情景剧盛行的国际化文化大潮中,中国推出自己的室内情景喜剧《我爱我家》;在真人秀节目走红的时代,中国推出自己的个性选秀节目《超级女声》。 不论是上述哪一种模式,在目前的中国文化产业中都不太发达。 我们可以从中国文化产业的资源结构上进行分析,因为产业资
6、源的结构决定着这个产业的增长率高低和规模效应的大小。 根据笔者在上海、北京、浙江、湖南、深圳等实地调研的统计数据,在现阶段的中国文化产业资源体系中: 文化遗产的国有比率高达99%以上;新型人才属于国有机构的比率为;文化传媒领域投资增量的76%均用于国有媒体。 就以传媒文化产业为例: 在传媒文化产业当中,国有媒体占据了95%以上的渠道资源,包括出版印刷、电视频道和电影院线等。这些渠道资源的垄断性经营,意味着相应内容产品的市场化传播和交易受到阻碍。比如:非国有制作机构生产的电视剧和动画产品,就无法通过市场化的价格体系实现公平交易,进入到电视网上播出。这就使得非国有的传媒机构得不到应有
7、的利益回报,从而缺乏足够的创新驱动力,被迫陷入低成本、低收益的生存困境。与此同时,由于现有机制的限制,国有传媒机构内部目前缺乏对文化创新活动的有效激励。而那些具有创新能力的核心人力资源,即使获得再高的工资和奖金,也无法实现其智力资本的内在价值。换句话说,也就不可能发挥出全部的创造力。 这无疑是对整个社会知识和智力资本的极大浪费。 王长田,光线传媒的创始人,是最早尝试减少这种人力资本浪费,想在中国文化产业领域实现其人力资本价值的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