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307511
大小:50.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06
《高温合并噪声对某企业作业人员健康的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高温合并噪声对某企业作业人员健康的影响【关键词】高温合并噪声;噪声;作业人员;血压;心电图;听力包钢是一个多种有害因素存在的企业,往往多种有害因素共同存在于同一作业岗位,高温合并噪声即是此类有害因素之一。高温作业、噪声作业均可以使作业工人健康状况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高温合并噪声对作业工人健康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此我们于2009年3月至200年9月对该企业在岗作业工人进行了健康监护普查,现将本次普查结果及综合分析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本次普查选择对象为本企业在职接触高温合并噪声作业职工共394名作为高温合并噪声组,
2、其年龄23~50岁,平均年龄33.28岁;工龄1~33年,平均工龄16.78年;其中男性受检者323名,女性受检者71名。选取本企业与高温合并噪声组年龄及工龄相匹配(年龄25~55岁,平均年龄34.67岁;工龄2~39年,平均工龄17.45年)的接触噪声作业工人378名,其中男性306名、女性72名作为噪声组。 1.2方法根据国家职业技术规范要求设计体格检查表,依据体检表的内容对受检者进行询问,详细记录受检者的职业接触史,高温合并噪声作业及噪声作业暴露情况以及相关既往病史如高血压、肾炎、糖尿病、甲亢、中耳及其他耳患病史等,此外
3、还了解家族遗传病史及受检者个人烟酒嗜好等。由具有专业技术资格的医师使用台式血压计测量血压(mmHg);心电图仪描记心电图;同时,进行内科常规检查,耳鼻咽喉科检查,并采用纯声气导进行电测听力测试。 2结果 2.1血压检测高温合并噪声组394人中检出血压升高者64例,检出率为16.24%。噪声组检出血压升高者35例,检出率为9.26%。经四格表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1,P<0.005),高温合并噪声组异常检出高于噪声组。 2.2心电图检查高温合并噪声组394人中心电图异常者46例、检出率为11.68%,
4、噪声组心电图异常者19例、检出率为5.03%,经四格表卡方检验,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7,P<0.005),详见表1表1研究对象心电图检查结果 2.3听力测试依照国家诊断标准[1],确定为职业性噪声聋观察对象者高温合并噪声组检出31例、检出率为7.87%,噪声组检出20例、检出率为5.29%,经四格表卡方检验,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8,0.1<P<0.25);确定为可疑噪声聋者高温合并噪声组检出4例、检出率为1.02%,噪声组检出4例、检出率为1.06%,经四格表卡方检验,两组差异无
5、统计学意义(χ2=1.97,P>0.9)。 3讨论 本次结果显示,高温合并噪声对作业者健康的影响与噪声对作业者健康的影响在循环系统即血压升高及心电图异常方面存在差异,高温合并噪声组的异常率要远远大于噪声组。具体心电图的改变而言,虽然在窦性心律失常、早搏及传导异常方面高温合并噪声组与噪声组异常分布无显著性差异,但其异常率高温合并噪声组均不同程度的高于噪声组,而心肌供血不足的异常率高温合并噪声组高于噪声组。在高温环境下从事体力劳动时,心脏要向高度紧张的皮肤血管网输送大量的血液以便有效的散热,又要向工作肌输送足够的血液,以保
6、证工作肌的活动,且要维持适当的血压;另一方面,由于出汗丧失大量水分和体液转移至肌肉而使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这种供求矛盾使得循环系统处于高度应激状态[2]。而噪声是一种应激源,可刺激机体引起一系列内分泌激素的变化以及调节心血管功能的神经障碍,使得心血管收缩,心肌血流量减少和心肌缺血等[3]。因此,当作业者处于高温与噪声共同存在的环境中从事劳动时,高温造成的应激状态以及在噪声应激源的作用下,作业者的循环系统便会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心率或加快或减慢,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心脏负荷增加,而同时内分泌激素产生变化,心血管调节功能出现障碍,长期以往
7、,作业者便可引起血压及心电图的异常改变。本次体检的结果符合多种有害因素共同存在时,加大噪声对循环系统的不良作用的结论[2]。此外,本次体检结果中,高温合并噪声组对听力系统的影响与噪声组无显著性差异。高温作业对人体生理功能的改变主要表现为体温调节、代谢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的适应性变化[1],而对于耳鼻咽喉及听力系统的影响目前尚无报道。因此,高温合并噪声组及噪声组听力系统的改变主要原因是噪声所致。【参考文献】 [1]GBZ49-2007,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S]. [2]金泰廙,孙贵范.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M].5版.北京
8、: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74-287. [3]李偲圆,张小敏,程龙献,等.环境暴露与心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劳动卫生与职业病杂志,2008,26(8):236.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