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的论章太炎对曾国藩文学观的批评与推阐

关于的论章太炎对曾国藩文学观的批评与推阐

ID:23294369

大小:52.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06

关于的论章太炎对曾国藩文学观的批评与推阐_第1页
关于的论章太炎对曾国藩文学观的批评与推阐_第2页
关于的论章太炎对曾国藩文学观的批评与推阐_第3页
关于的论章太炎对曾国藩文学观的批评与推阐_第4页
关于的论章太炎对曾国藩文学观的批评与推阐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的论章太炎对曾国藩文学观的批评与推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的论章太炎对曾国藩文学观的批评与推阐关于的论章太炎对曾国藩文学观的批评与推阐导读:氏指出曾氏不应当摹仿陆敬舆,而宜窥摹魏晋,显然是因为他虽认同曾国藩的骈散结合的理论,但是认为其并不得法。由此观之,章氏是通过对曾氏的骈散观进行批评而推阐自己的骈散论的。魏晋文章,虽已骈化,但对仗不工,夹杂散体,尚未形成真正的骈俪之文,考其实质,乃是骈散结合。是故,章太炎师法魏晋文章,即是研习骈骈散结合之道。章氏简介:程景牧(1985.12-),男,籍贯:安徽凤阳,民族:汉族,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201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

2、  祁国宏,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  摘要:章太炎作为中国最后一位朴学大师,在学术界与文学界的影响力均不可小觑,而他对于曾国藩文学观的批评与推阐则更是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的。章氏在文学观方面继承性地批评并创造性地推阐了曾氏的文气说、阳刚阴柔论、骈散论及四言观,这主要是缘于其本师俞樾的媒介作用及近代学术发展的逻辑必定。  关键词:章太炎;曾国藩;文学观;  曾国藩与章太炎是中国近代史上两位叱咤风云的大人物,二人在事功与学术上均颇有建树,真正做到了儒家素所提倡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学界对二

3、人文学观的研究成果甚夥,然而在总体上却是孤立的,大多数进行的是个案性质的研究,而对于二人在文学方面的传承关系与比较研究,更是无人问津,这显然是一个遗憾。章太炎文学观的形成固然根源于其自身的研究探索,以及师友的影响,但是亦与曾国藩的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故,笔者不揣浅陋,以文学观为研究视角,探讨章太炎对曾国藩的批评与推阐,并剖析其深层的理由之所在,从而揭示中国近代学术与文学发展的逻辑规律以及动态特征。  章太炎对曾国藩文学观的批评与推阐主要包括:文气说、骈散论、四言观三个方面。  一、文气说  曾国藩论文最重“文气说”

4、。曾氏云:“行气为文章第一义”。①“古文之法全在‘气’字上用功夫。”②在文气说的基础上,曾氏发展了姚鼐的阳刚阴柔说:  吾尝取姚姬传先生之说,文章之道,分阳刚之美、阴柔之美二种。大抵阳刚者,气势浩瀚;阴柔者,韵味深美。浩瀚者,喷薄出之;深美者,吞吐而出之。就吾所分十一类言之,论著类、词赋类宜喷薄;序跋类宜吞吐;奏议类、哀祭类宜喷薄;诏令类、书牍类宜吞吐;传志类、叙记类宜喷薄;典志类、杂记类宜吞吐。其一类中微有区别者,如哀祭类虽宜喷薄,而祭郊社祖宗则宜吞吐。诏令类虽宜吞吐,而摄文则宜喷薄,书牍类虽宜吞吐,而论事则宜喷薄。此

5、外各类,皆可以是意推之。③  曾国藩对各种文体的气骨都作了评断,认为文章的阳刚阴柔皆有定法。章太炎对此是极为赞同的,并列举了历代具体实例来推阐阴阳刚柔之说:  余常谓文不论骈散,要以气骨为主。曾涤生倡阴阳刚柔之说,合于东人所谓壮美、优美者。以历代之作程之:周、秦、两汉之文刚,魏、晋南朝之文柔;唐代武功犹著,故其文虽不及两汉,犹有两汉遗风;宋代国势已弱,故欧、苏、曾、王之文,近于六朝;南宋及元,中国既微,文不成文;洪武肇兴,驱逐胡虏,国势虽不如汉唐,优于赵宋实远。其异于汉唐者,汉唐自然强盛,明则有勉强之处耳。……由上所论,

6、历代文章之盛衰,本之国势及风俗,其彰彰可见者也。④  在章太炎看来,文气之阴阳刚柔取决于国力之强弱盛衰,但无论骈散,一定要以气骨为主。文气说虽肇始于曹丕《典论·论论章太炎对曾国藩文学观的批评与推阐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提供,.文》,不源于曾国藩,而且曾氏之阳刚阴柔说乃本之于姚鼐,但是章氏于此特意仅提曾氏的主张,很显然在这个方面是继承了曾氏的文气理论。章氏在此亦分析了曾国藩文章有阳刚之气的理由:“曾涤生自办团练,以平洪杨之乱,国势既变,湘军亦俨然一世之雄,故其文风骨遒上,得阳刚之气为多。”⑤可见,章太炎对曾国藩的散

7、文创作是作了一番认真研究的,因而他在文气说方面继承了曾氏之理论主张,但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对历代文章气势之盛衰作了评述并探讨了缘由所在,这就比曾国藩的文气理论在深度与广度方面要系统得多。曾国藩只是对文气说作了界定,而章太炎则对文气形成之因作了剖析。因而,章太炎对曾国藩文气说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的推阐是极富有作用的。  二、骈散论  清代学术自始至终贯穿着汉宋之争,其反映到文学上即是以阮元为代表的选学派与以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的骈散之争。曾国藩作为中兴桐城文派的健将,在学术上是力主汇通汉宋,在文学上则是主张援骈入散,以挽救日渐

8、衰颓的桐城派,同时不自觉地创立了湘乡派。他在《送周荇农南归序》中“略述文家原委,明奇偶互用之道,假赠言之义以为同志者勖”:⑥  天地之数,以奇而生,以偶而成,一则生两,两则还归于一。一奇一偶,互为其用,是以无息焉。……故曰一奇一偶者,天地之用也。文字之道,何独不然?六籍尚已。⑦  曾氏在这篇文章中认为骈散互用是自然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