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271608
大小:10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05
《教育需要“有教无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教育需要“有教无类” 摘要:无论是教育的平民化,还是教育的公平性,都涉及千家,惠及万户,也是政府必须面对且要全力夯实的一项基础工程。但教育公平又是当前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难点,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去推进和完善。 关键词:教育;平民化;公平性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21-1 堪称“万世师表”的孔子以“教之则善”为缘起,“前无古人”地提出“有教无类”这一伟大的主张,着实冲破了教育对象仅限于统治阶层的樊篱,开创了平民教育的新纪元。 何为“类”?指族类、等级、身份,抑或天资禀赋,
2、均可。所以,孔子“有教无类”的本义是:教育的对象无论地域、种族、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都要平等地加以教育。事实也如此,孔子倾其一生,颠沛流离,努力践行着他的这一平等的教育价值观。其弟子三千,可谓形形色色,但只要达到拜师求学的最基本的礼数(“自行束修以上”5《论语•述而》),孔子都能一视同仁。论籍贯,有鲁、楚、秦、晋、陈、宋、吴、卫等国的;论年龄,长者如颜路、仲由等人与其相仿,岁数小的,如公孙龙,比孔子小了五十三岁;论出身,有贵族阶层的,如南官敬叔、司马牛、孟懿子等,也有很多出自平民家庭的,如颜回、曾参、闵子骞、子路、公冶长等,甚至还有做
3、过强盗的,如颜涿聚(《吕氏春秋》记载:颜涿聚,梁父之大盗也,学于孔子);论智力,有愚笨的,如高柴、宰予,也有聪明的,如子贡等。 细究孔子“有教无类”的精神实质,一是倡导教育的平民化,二是主张教育的公平性。毫无疑问,孔子“有教无类”所蕴含的先进的教育思想,即使时至今日,也是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的。 拷问现实的教育,做到“有教无类”了吗?答案只能是喜忧参半的。 可以说,教育的平民化本来就是我国教育发展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特别是近几年,随着我国九年免费义务教育的扎实推进,平民教育早已实至名归地“飞入寻常百姓家”,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法律和政策保
4、障。那么,怎样实现教育公平呢? 一、加大资金投入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根本保障 首先,政府应该是“第一责任人”5。近年来,尽管政府的教育投入大幅增长,但与教育发展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这也从客观上制约了教育条件的改善和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展。因此,政府还要继续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地位,加大资金投放力度,合理配置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公共教育资源。并且要进一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采取“奖、助、减、免、贷”等多种形式,使困难学生得到实惠最多的制度安排,确保每一个学生享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其次要动员社会力量助学。要完善各种激励政策,鼓励社会各界弘扬崇文重教
5、、扶弱济贫的风气,关心教育、帮助困难家庭学生。如“希望工程”,截至2012年募集资金超过56亿元,援建希望小学1.59万多所,资助失学孩子340多万名等。 二、均衡资源配置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 长期以来,“择校热”持续升温,已成为教育公平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突出问题。由于不同学校间的设施、师资、质量等方面等等不一,甚至悬殊较大,这也就自然地给学校贴上了标签,分出了三六九等,同时也就不可避免地造成所谓的“重点校”人满为患了。加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更加“重教”,甚至把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家庭“投资”。现实中,不在少数的农村家庭不惜斥巨资
6、或举债到城里购买学区房,以期孩子能在城里高品质的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不输在起跑线上”。面对如此突出的问题,怎么办?一是要进一步加大资源的整合和布局调整的力度,通过“撤、并、挂、建”等大力改造薄弱学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二是要加强教师流动。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择校”实质上是“择师”5。教育要公平、均衡发展,关键在于师资力量的均衡配置。可采取以下措施:建立健全教师流动和良性竞争机制,缓解县域内教师结构性矛盾;城镇中小学教师晋级,必须有在农村或薄弱学校的任教经历;配足配齐农村、薄弱学校合格教师;加大培训力度,提高薄弱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等等。三是要缩
7、小城乡差距。目前,城市和发达地区集中了大多数优质教育资源,而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则相对稀缺。曾有人戏言:“城市学校像欧洲,农村学校像非洲。”虽然,近些年,政府通过实施“校安工程”,使农村中小学的校舍有了明显的改善,但城乡学校的办学条件还有较大的差距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政府还要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积极推进困难地区办学条件尽快达到国家基本标准;有条件的地方要能尽快形成城乡同标准、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三、规范招生行为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环节 国家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但有些学校为了自身
8、利益,不择手段地争夺优质生源,既扰乱了招生秩序,也给择校制造了空间。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应按照适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