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265766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05
《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之我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之我见 【摘要】如何能在四十五分钟里提高课堂效益和教学质量呢?作为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主导性地位的教师,应该把握教材,明确目的和意识,抓住基本环节,重视基本练习,提高教学效率,以期达到乐教愉学的双赢目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乐教愉学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b)-0062-01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我们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应该怎样做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笔者认为
2、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精心备课下足功夫4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备课,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即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明确教学目标,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只有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否则,闭着眼睛捉麻雀,大抵是无效劳动而已。教学目标决定课堂教学的方向。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抓教学重点问题,前文已经论及,但需要一提的是,有些课文,如鲁迅的小说《故乡》,它不仅有重点,还有难点和要点
3、,而这些又是一个有机的辩证的统一体,备课时忽视不得。《故乡》的重点是写特定的时代背景下闰土和杨二嫂的不幸遭遇;难点有好几处,如自然景物描写及内容深邃,含义深刻,富有哲理意义的最后一段课文;要点是写“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经过情况,突出地写了“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这些丰富而重要的内容,只有认真备课,深钻教材,才能准确把握,深刻理解。 2灵活选择以取重点 内容要讲到点子上,语文教学应当主则详,次则略,若还是按照“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种八股味很浓的程式化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或者平均用
4、力,都难以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其教学效率必然低下。教师必须做到:“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饮。”即紧抓课义的重点,牵动一隅而提挈全篇。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朱自清的《绿》一文,要教好这一课,关键在于指导学生朗读。但是,首先要对课文中那哲理性的主题有所理解。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才能懂得“绿”的深刻含义。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呢?那就要抓重点。《绿》的重点就是:对“绿”的热爱就是对自然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 3把握时间有效利用 衡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如何,主要看有效教学时间,即在教与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习
5、知识、习得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认识真正起作用的时间。时间要用在刀刃上,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四十五分钟的利用率。“效率”4的含义,就是指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获。例如,我在教授《最后一课》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学生在预习中阅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课堂上以“小弗郎士是个怎样的孩子”为题,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人物心理,初步感知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再让学生思考“影响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引出“韩麦尔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体现在哪些方面”两个问题。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同时,教师再辅以点拨,帮
6、助学生理解文中饱含深意的语句。进而把握文章的爱国主题,使学生树立爱国主义观念,更深切地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这样教,不仅节省了教学时间,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独立思考,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使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4能力训练尤为重要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能力训练上。为了使训练更有成效,教师必须善于设计,精讲巧问,即使是一般的课堂提问和练习也要着眼于能力训练。如《小石潭记》的教学,文中有多处名词作状语的用法,在学生对这一知识比较陌生的情况下,
7、我先集中讲解“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中“西”字的用法,然后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本文中像这种名词作状语修饰后面动作的情况还有许多,你能找出几例?”提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使学生在理解“西”这一词类活用的基础上,将教学目光转向操作能力的要求,这就使学生的求同思维和归纳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5体验成功树立自信4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反复多次体验成功的情感,就会产生学习的愉悦感。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设法给学生成功的满足。课堂提问,问题不宜过难或过易。问题太难,学生无从下手,可望而不可及,长此以往学生容易丧失信心和兴趣,影响课堂效率。问题过
8、易,学生不用思考便能回答,不具挑战性,即使答对,也无成功感,同样也会影响课堂效率。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提出问题时要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