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265207
大小:120.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11-06
《大学跨学科研究合作的动力机制与政策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大学跨学科研究合作的动力机制与政策影响 摘要:大学跨学科研究关系是建立在跨学科知识共享机制基础之上的。大学跨学科知识共享存在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三种,即跨学科社会网络因素、跨学科知识转化因素、跨学科研究环境因素。在此基础上,借鉴知识创造过程理论,提出了科学家科研行为理性假设,进而建立了大学跨学科研究知识共享的动力机制分析模型,揭示了大学跨学科研究中的三种知识共享动力机制,即单向学习收益机制、双向互惠收益机制和组织激励机制。研究认为大学跨学科知识共享动力主要受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即高位势专有学科知识贡献与嵌入方的动力因素、低位势专有学
2、科知识学习与整合方的动力因素、跨学科成员知识共享互惠的阻力因素,进而提出了改进和加强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与管理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大学跨学科研究;知识共享;动力机制;政策影响 一、问题的提出14 目前世界范围内有组织的跨学科研究计划中,由大学所推动的跨学科研究计划占据领导地位[1][2],密歇根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正在全校范围内推进整体性的大学跨学科研究计划[3]。从世界一流大学所推行的跨学科研究计划来看,在大学内部建构跨学科研究关系主要依赖于不同学科之间的沟通与学习。跨学科知识沟通与学习包括科学研究信息、专有知识和隐性知识三个层
3、面的内容,通过不同学科知识在学科间的流动、转换、应用、创新等各个过程,以促进知识创造过程的优化与加速进而提高科学发现权的竞争优势。 目前关于知识共享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企业知识管理领域[4],而大学跨学科研究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案例研究与组织管理层面,缺乏从知识管理角度出发对大学跨学科研究知识共享机制的研究。其中,野中郁次郎(IkujiroNonaka)从企业知识管理过程的视角提出了知识创造过程理论[5],分析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相互转化的四个阶段,为进一步研究知识共享与转化提供了理论基础;Leonard等人强调隐性知识在总体知识中
4、的重要性,并研究了企业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沟通转化问题[6]。我国学者张德茗等人对企业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沟通转化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7]。目前对大学跨学科研究计划及其组织过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组织结构及其特征等组织治理层面:赵坤等结合系统分析与生态分析,解构了斯坦福大学Bio-X计划的特点和优势,提出了大学跨学科组织生态治理的有效路径[8];陈凯泉等人进一步指出跨学科是研究型大学学术组织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9];黄超等构建了一个大学跨学科合作关系网络界面规则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对构成界面规则的要素进行了论述[10]。综
5、合有关研究可以发现,目前缺乏对大学跨学科的科研机制的理论研究,还缺少对大学跨学科研究政策的影响机理的深入分析。 大学跨学科研究与企业知识管理存在着显著的不同,即大学跨学科研究具有完全不同的学科知识背景和研究主体属性――14不同学科知识主体具有不同的知识优势和科学发现优先权追求,处于跨学科研究过程的知识主体间缺乏比较直观的知识位势排序,而且科学家的学术生产并不必然依赖于跨学科合作。因而在探索大学跨学科研究的计划与组织问题时,关键是如何改变和发展出不同学科科学家之间的跨学科合作意愿,以促成跨学科研究成员之间的知识共享与转化。本文尝试借鉴
6、知识创造过程理论,在科学家科研行为理性假设的基础上,分析不同学科科学家在知识共享与嵌入、知识学习与整合两个环节中的知识共享行为的动态博弈机制,进而深入揭示大学跨学科科研管理措施的影响机制。 二、大学跨学科研究合作的主要影响因素 借鉴知识创造过程理论可以发现,大学跨学科研究的知识创造过程是以不同成员所拥有的多学科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包括学科内部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转化、不同学科的显性知识之间的转化、不同学科的隐性知识之间的转化、不同学科间的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转化。要促进上述四个阶段的跨学科知识转化,关键是一个成员
7、的专有知识对其他成员所具有的可沟通性[11],即不同学科成员对跨学科研究团队的专有知识贡献度。同时,知识型组织的最大效率的发挥需要促进个体成员之间的知识积聚和整合[12],并促进在不同知识主体之间形成双向互动的知识转移过程[13]。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跨学科知识共享是指不同学科成员专有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沟通与学习,主要包括跨学科知识贡献、跨学科知识嵌入、跨学科知识学习与跨学科知识整合,知识贡献与嵌入主要是指跨学科知识外在化过程,知识学习与整合主要是跨学科知识内在化过程,两个过程的交互耦合共同生成大学跨学科研究的知识共享过程。
8、14 当前世界范围内一流大学致力于推进跨学科研究的计划与组织,根本目的是通过对校内不同学科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关系进行重组,通过内部知识网络的优势集聚与能力建构,形成相对于其他学校的知识管理能力与知识创造能力,从而促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