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探索建设生态文明的哲学视阈与实践深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探索建设生态文明的哲学视阈与实践深思建设生态文明的哲学视阈与实践深思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哲学视阈与实践深思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生态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摘要]本文从哲学的角度审视了西方工业文明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深入分析了我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生态理念与生态文明的关系,从而阐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是解决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的文化基础。基于文中所述,提出了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两型”社会的策略深思。 [关键词]西方工业文明;生态文明;传统文化;哲学视阈;可持续发展 []A[]1674-6848(2010
2、)04-0096-06 [简介]翁伯琦(1957—),男,福建福州人,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主要从事生态农业技术及区域生态经济研究;张伟利(1982—),男,山东临沂人,现任职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办公室,研究实习员,主要从事农业与农村经济研究;雷锦桂(1973—),男,福建罗源人,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珍稀食药用菌育种与栽培技术研究。(福建福州350003) [基金项目]“十一五”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东南地区农田秸秆菌业循环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阶段性成果(2007BAD89B13)。 [收稿日期]2010-02-23 Philosophical
3、PerspectiveandPracticalThinkingonConstructionofEco-civilization ■thephilosophicalpointofvieinedtheimpactoftheent,madeaprofoundanalysisontheinherentrelationshipbetofthe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istheculturalfoundationtosolveecologicalcrisesandbuildanecologicalcivilization.Atthesametime,itpresented
4、countermeasurestovigorouslycarryforotetheecologicalcivilization,andconstructasustain-ablesociety. Keyent 对于现代社会中所涌现出的诸多生态理由,不仅要从经济与技术的角度来纵深阐析,而且还应从文化与哲学的视野来精细审读。中国悠久的文化积淀和优秀的文化传统,造就了和谐发展的牢固基石。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李文璇,2009)的今天,秉承中华传统,建设生态文明(蔡明干,2009),其重要理论价值与实践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一、重新审视西方工业文明成为
5、现代视阈下的一种必定 在现存世界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制约着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又反作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事实上,保护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文化伦理的理由。“西方有机械主义自然观,中华则有中和有机自然观;西方有人文主义伦理观,中华则有和谐生态伦理观;西方有二元对立进化论,中华则有天道人道融通论”(潘岳,2009)。从中西文明比较的角度出发,我们必须深刻剖析建立在人类中心主义基础上的西方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种种危机与弊端。 自19世纪末以来,科学技术和工业化的发展突飞猛进,在给人类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同时,也使越来越多建设生态文明的哲学视阈与实践深思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
6、论文的.zbjy.提供,.的森林资源、野生动植物遭到严重损坏,城市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对此,查理•狄更斯在其著名小说《荒凉之屋》中描写了19世纪末伦敦的情况:“处处弥漫着雾……雾飘进格林威治退休老人的眼睛里和咽喉里,使他们在炉旁不断地喘息。”(李春秋,王彩霞,2008)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多部著作中,从“好象是被谁吸干了”的贴普尔河,到“今天因此(森林砍伐)成为荒芜不毛之地”的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从“西班牙的种植场主在古巴焚烧山坡上的森林”到泰晤士河的污染,作了深刻揭露和批判(马克思,恩格斯,1972)。时至今日,人口爆炸、化学产品的大量生产和使用、城市化的迅猛
7、发展、工业化道路的快速铺就,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愈演愈烈。这当然不是发展本身的过错,而是发展与保护相脱节的失误,尤其是由于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失衡的理由导致的。据统计,占世界人口26%的西方国家,不仅消耗着世界75%以上的能源和80%的资源(张鸿翔,2008),而且还利用其在资源消耗方面的优势,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从而加剧了资源的短缺和对生态的破坏。 西方哲学理念认为,人是主体,生命和自然界都是人的对象(余谋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