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242918
大小:57.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1-05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寡人之于国也教案]教学知识点:1、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时的时代意义,寡人之于国也教案。2、学习孟子的论辩艺术,提高议论文的写作水平。3、掌握本文有关的文言实词,理解破读现象,读准字音,理解其义。4、筛选并提取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感知,研读1—4段第二课时研读5—7段,归纳知识点一、导入:《侍坐篇》学习了孔子的“礼教”的治国原则,了解了儒家的“仁爱”思想。学习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了解一下孟子的“仁政”思想,看看作为“亚圣”的他对儒家思想做了哪些发展。二、朗读全文,理清文脉提问:全文划分为几个层次?每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
2、第一部分:梁惠王的两个疑问:救民行惠,却不能使更多的百姓归附自己。第二部分:孟子设喻指明梁惠王有过失,只能行小恩小惠却不能行王道而养其民,故难使百姓归附。第三部分:孟子具体说明“仁政”的具体内容,即“使民加多”的措施。三、具体研读㈠分析第一段①“寡人之于国也”中“之”和“于”是什么用法?②“尽心焉耳”中的“焉耳”是什么用法?明确:三个语气助词连,加强了语气,表达复杂的感情。③梁惠王是怎样治理国家的?(用原文回答并概括)答:采用移民移粟的措施。④效果如何?怎么得出的结论?明确:本段写梁惠王把自己的治国之道与“邻国之政”进行比
3、较,说明自己施恩于民却并未使自己的国家更强盛。百思不得其解。㈡分析二三四段①孟子为什么要用打仗来说明治国之道?答:因为梁王喜欢打仗,可以引起他的兴趣。②“以五十步笑百步”是用来回答梁王的哪句话的?“五十步”是指谁?“一百步”是指谁?这个比喻有何作用?答:梁王自称“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这个问题。/前指梁王不是仁政,施小恩小惠;后指邻国之君不“尽心”,不施仁政。/指出了实质。③“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与邻国也。”中“此”文中指什么?(揭示寓意)答:梁王的“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数量上不同
4、而已。要想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兴王道。④小结:这种不直接反对,而是诱使对方用所设论据来否定对方论点的方法就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教案《寡人之于国也教案》(..)。㈢分析五六段(用原文回答并概括)①孟子认为实现“王道”首先应做到什么?答:养生丧死无憾。即让百姓丰衣足食、生活安定。②为做到这一点,要采取什么措施?目的是什么?答: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污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即合理发展农业生产,才能使百姓有享用不尽的物质财富③做到百姓丰衣足食就能实现“王道”吗?答:制民之产是的根本保证,然后才是实行教化,从而完成保民大业。]
5、15;使天下百姓归顺,即“为王”的条件是什么?(用原文回答)答: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⑤为做到这一点,要采取什么措施?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答:略。即制民之产,教化百姓。⑥孟子所描绘的政策是什么政策?你如何看待他的这一理想?答:“仁政”,这是儒家“仁爱”思想的再发展,是其思想的政治化,其实与当时是有一定的现实性的。小结:这两段写孟子向梁王提出“仁政”的方针路线,他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⑥两段都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答:排比,增强了语气气势。㈤分析第七段1、这部分文字怎样说理的?答:分三层。1、
6、揭露国君的荒淫、自私、伪善。2、借用国君的自我辩护口气,用一个比喻加以反驳。3提出不要怪年成不好,其实是希望他反躬自省,抛弃战争政策而实行仁政。①课文中“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是针对谁而言的?有什么作用?针对梁王的“尽心”讲的。社会不平等,贫富鲜明对比,说明并未“尽心”。这就从反面证明必须施仁政。②接着打个比方,喻体是?本体是?意思是?答: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指出害人的是暴政而不是年成。③用自己的话回答,孟子指出的“天下之民至焉”的必备条件是什么?(即“王无罪岁”的言外之意)答:广施仁政,若百姓
7、生活不好,只能怪自己仁政不够。2、小结:用了那些表现手法?比喻论证。类比论证。五、归纳知识点:1、注音:曳()数罟()狗彘()庠序()孝悌()饿莩()2、破音异读五十者衣帛食肉/然而不王者3、通假字: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4、实词活用:①填然鼓之/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然而不王者/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②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5、古今异义: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6、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