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陕南文化地域特色对民歌的影响

关于陕南文化地域特色对民歌的影响

ID:23210846

大小:61.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1-05

关于陕南文化地域特色对民歌的影响_第1页
关于陕南文化地域特色对民歌的影响_第2页
关于陕南文化地域特色对民歌的影响_第3页
关于陕南文化地域特色对民歌的影响_第4页
关于陕南文化地域特色对民歌的影响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陕南文化地域特色对民歌的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陕南文化地域特色对民歌的影响关于陕南文化地域特色对民歌的影响导读:【摘要】文章介绍了陕南文化的地域特色,分析了其对民歌的一些影响:第一,陕南多变的地域特点使得这里的人民有了多种生产劳动方式,也使歌曲种类呈现出多样化的特色,例如《船工号子》、《打夯号子》《锣鼓草》;第二,陕南人别具一格的酸、麻、辣饮食文化在民歌中也有体现,如汉中西乡吕隆益演唱的《好吃歌》;第三,在陕南青山绿水里形成了独特而深邃的民俗文化:《花鼓调》《哭嫁歌》《孝歌》《猜拳歌》等;第四,陕南多数人崇鬼信巫,宗教歌曲成为陕南民歌文化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坛歌》、《朝山歌》;第五,方

2、言,对民歌的影响较为直接,各地方言揉杂于一体后形成的陕南方言,独具特色。  【关键词】陕南文化;地域特色;民歌  陕南气候温和,山青水秀,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这里北倚秦岭,与关中相望,南靠巴山,与楚蜀相接。随着南北各地经济的流通,文化的交融,语言的渗透,风俗的汇集,使民歌呈现出形式多样、品种繁多、风格殊异、色彩斑斓的景象。  一  陕南这块土地既有秦岭、巴山峰峦对峙,又有汉江、丹江奔流其中。在多变的地形中,陕南人辛勤劳作,从事着各种生产活动——船运、田耕、修堤、筑路等,随之产生了种类繁多的劳动歌曲。  如《船工号子》。汉江源于陕西汉中宁强县,流

3、经陕南的12个县,自古人们就在江上行船摆渡、运输货物。“曲莫如汉”指的就是汉江河道曲折,水流时而平缓柔和,时而浪涌湍急。船工们根据航道、水流、风向等各方面状况,变换交替着喊不同的号子。  在急流险滩中,喊《上滩拉纤号子》,巨大的劳动强度使得歌曲的旋律性弱,节奏短促有力,气氛紧张;逆水行船时遇顺风,篷已拉开,但风不大,船工还需撑篙行船,这时喊《上水连篷带抄篙号子》,劳动强度稍有减轻,歌曲速度较《上滩号子》稍快;若能遇上较强劲的顺风,船工们便升起帆篷,喊《上水扯篷号子》,旋律性明显增强,歌词的语义性增加,衬词有所减少。这些都是逆水航行所用的上水号子

4、。顺水下行就喊下水号子,由于借水力漂流较为省力,号子的节奏较紧凑,速度较快,如《下水摇橹号子》。另外,在开航、进航道、停靠码头、装卸货物等此类操作时,也有相关的号子。这类号子篇幅短小,歌唱性较强,如启动铁锚时的《活锚号子》,临近码头时的《独叫调》,船只泊位时的《上档、抛锚、倒档号子》等等。  《锣鼓草》这是一种在秦巴山区广为流传的、有着独特风格的劳动歌曲。农忙季节,群众组成“唐将班子”,互相帮工,集体协作,共同薅草。与此同时,“歌把式陕南文化地域特色对民歌的影响由的好帮手..提供,.”身背锣鼓,站在田头边打边唱,借以指挥、鼓舞劳动情绪。这种演唱

5、形式就叫做“锣鼓草”。  “歌把式”多是当地有名气的歌手,见多识广,思维敏捷,善于即兴演唱。若看到有人偷懒掉队,便当即编歌调侃挖苦,幽默诙谐,既调节了劳动时单调的气氛,又让偷懒者因羞臊而奋起直追,加快了劳动进度。休息时,也可由歌把式领唱,众人帮腔,一领众和,洋溢着愉快的气氛。  每年五月,在秦巴山区便可看到“薅秧红似火,锣鼓响满坡”的景象。如汉中宁强燕朋章演唱的《薅草歌》[1]:  我薅草(喂)要薅(么的)米筛花(哟),  十个人过去(嘛)九个人夸。  我薅草(喂)莫薅(那的)吊颈草(嘛),  一场那白雨(哪)又活(么)了。  你薅的(嘞)快来

6、(哟的)薅的快,  把黄豆都挖了(哪)草还(么)在。  锣鼓草的演唱有其特定的程式。开始唱《开场歌》,早晨唱《露水歌》,午饭前唱《立五门》,下午唱《封神榜》等。歌把式敲的锣鼓点也有一定的名称,如《麻雀闹林》、《黄莺展翅》、《三点水》等。锣鼓草的曲调平稳、细腻,风格质朴,加入帮腔后则显得热情奔放。其多为徵调式或羽调式,单乐段结构,可以反复吟唱。因薅草动作重复不变的特性,其节奏平稳规整,速度多为中速。打击乐器有鼓、大锣、马锣和小锣。  除此之外,陕南人在打夯时唱打夯号子,在车站、码头搬运重物时唱搬运号子,在石工劳动时唱石工号子……这些号子一般都短小

7、精悍,曲调起伏有度,节奏规整有力,多单乐段结构均为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  在这些劳动歌曲中我们可以发现,陕南多变的地域特点使得这里的人民有了多种生产劳动方式,也使歌曲种类呈现出多样化的特色。在湍急的江面,在深幽的山林,在广袤的田野,他们不畏艰险、辛勤劳作,谱写出一首首优秀的劳动赞歌。  二  陕南主产水稻,麦、黍次之。当地人的饮食既有关中的面食习惯,又有川鄂地区好食大米的特点。面食如饺子、炝锅面、梆梆面、烧饼、油煎饼等;大米制的食品如米面皮、米凉粉、米糕馍、米糍粑、米豆腐、米粽子等。陕南人在饮食上还有两种偏爱:一是爱吃酸、咸、麻、辣味,尤喜“酸

8、”,有“三天不吃酸,腿杆打闪闪”的俗语,几乎每家都有大缸、小坛,自制浆水菜、泡菜和各种腌菜、干菜;吃大肉,是陕南汉族人的另一种偏爱,群众中有“三天不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