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明孝陵景区导游词

南京明孝陵景区导游词

ID:23182406

大小:63.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11-05

南京明孝陵景区导游词_第1页
南京明孝陵景区导游词_第2页
南京明孝陵景区导游词_第3页
南京明孝陵景区导游词_第4页
南京明孝陵景区导游词_第5页
资源描述:

《南京明孝陵景区导游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南京明孝陵景区导游词各位游客,大家好。现在,我们即将参观的是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在即将进入明孝陵的时候,请允许我先给大家讲解一下明孝陵的历史背景和概况。明孝陵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墓,因马皇后早于朱元璋去世,先行葬入陵墓,她的谥(shi)号为“孝慈”,故称孝陵。明孝陵是我国现存建筑规模最大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7月,明孝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古都南京的第一处世界遗产。朱元璋曾写有这样的诗句:“天为帐幕地为毯,日月星辰伴我眠。”具有

2、宏大的帝王气概和独特理念追求的朱元璋,在其陵墓的建造上也是用这样的胸襟来实现自我的。据传,朱元璋建都南京初始即召集明代第一谋士刘基,开国重臣徐达、汤和等人,深入钟山,勘选陵址。他们先“觅龙”,也就是勘察山川形势,寻觅龙脉;再“察砂”,也就是勘探评价龙脉所在地的风水格局;然后“观水”,也就是观察陵址四周的水脉分布;最后是“点穴”,也就是根据前面的工作,最终确定陵址的精确位置。当他们踏遍钟山后,朱元璋要求每人书写陵址藏于袖中,然后一同取出,结果,众人不约而同地都写着“独龙阜”三个字。为什么君臣会不约而同地选择独龙阜呢?原来,独龙阜是位于

3、钟山主峰南麓的一个独立山岗,高约70米,直径达三四百米,就象一座巨大的天然坟茔。在独龙阜的东面和西面各有一条高约90米的山脊,东面的称为龙砂,西面的称为虎砂,南面偏西是水面开阔的前湖,北面则是钟山主峰,这正合了“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风水理念。站在独龙阜远眺,正前方有高约50米的孙陵岗,也就是现在的梅花山,此是“近案”,更远处有方山,呈俯伏拜揖之状,此为“远朝”。按照风水学说,独龙阜的确是一个天造地设的皇家风水宝地。但是,这块风水宝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是晚唐诗人杜牧的名句,这四百八

4、十寺中有一寺就建在独龙阜,那就是十分著名的开善寺。开善寺是梁武帝为宝志和尚所建造,宝志就是著名的济公和尚的原型。皇家要征用这块地方,任你多大的庙宇也得搬。朱元璋建造孝陵前,动用5万多禁军拆迁了开善寺,将它搬迁到钟山东麓,并赐名“灵谷禅寺”,号称“天下第一禅林”,就是今天同在我们钟山风景区的灵谷寺。洪武十四年(1381年),孝陵开始兴建。次年葬入马皇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驾崩,葬入孝陵。直到永乐十一年(1413年),永乐皇帝朱棣为其父朱元璋建造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整个建陵工程才告结束,历时32年之久。当时的皇陵规模宏大,

5、仅陵园四周筑成的皇墙就有45华里,几乎把钟山全部包括在内。明孝陵开创了新式帝陵制度,并一直影响到后来的明十三陵以及清代皇陵。其中,最重要的两项革新,一是它的陵宫布局呈现一种新颖的“前方后圆”和“前朝后寝”的格式,这种建筑布局反映的是礼制,突出的是政治和皇权。二是它的神道依山势地形作蜿蜒曲折之变化,取法于天,取象于地,蕴涵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之思想。明孝陵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又一个高峰的产物,是明初政治思想、社会文化、审美意识、建筑技术和国家财力的结晶。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天造地设的山川形胜,与明孝陵协调相融,浑然一体,使自然环

6、境更富文化底蕴,使人文景观更具自然色彩。明孝陵是当之无愧的中华瑰宝,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各位游客:这儿是明孝陵的入口处,我们首先看到的这座一门两柱冲天式石牌坊,叫做“下马坊”,这是明王朝皇权的象征,文武百官至此,均得下马步行。六百多年岁月的侵蚀,下马坊曾经断裂倾倒,眼前所见的这座下马坊是1980年重新修复的。下马坊附近还有两块石碑,一块是明嘉靖十年(1531年)嘉靖皇帝将孝陵所在的钟山,与北京十三陵所在的天寿山并称二岳,特改钟山为“神烈山”,并在下马坊东侧竖立了“神烈山碑”,此碑原有方形的碑亭,现仅存斗形石柱础四个;另一石碑是“禁约碑

7、”,竖立于崇祯十四年(1641年),镌刻着禁止破坏陵墓及谒陵的有关注意事项。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就是正式进入明孝陵的第一道大门——大金门。从下马坊至大金门约有近千米。大金门两侧原接有护卫陵区的外郭皇墙,现在还能看到与皇墙的接口。六百多年风雨过后,百官下马的道路早已湮没,圈围紫金山的皇墙也已不见了踪影,只有这座大金门,依然默默地守望着孝陵。各位游客:这是一座用来安放“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的碑楼建筑遗存,俗称“四方城”。碑楼建筑平面呈正方形,四面各开一券门,当年碑楼顶部为重檐歇山顶,覆盖黄色琉璃瓦,现在顶部已荡然无存。碑楼内石碑

8、是明成祖朱棣在永乐十一年(1413年)为其父朱元璋所立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碑文楷书阴刻,共2746字,书法优美,镌刻工整。主要内容是歌功颂德,文中也提到孝陵“不藏金玉,器用陶瓦”。整座碑由碑座、碑身、碑帽三部分组成,碑座是一只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