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上博(三)#8231;周易》的「融」及相

試論《上博(三)#8231;周易》的「融」及相

ID:23165650

大小:54.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05

試論《上博(三)#8231;周易》的「融」及相_第1页
試論《上博(三)#8231;周易》的「融」及相_第2页
試論《上博(三)#8231;周易》的「融」及相_第3页
試論《上博(三)#8231;周易》的「融」及相_第4页
試論《上博(三)#8231;周易》的「融」及相_第5页
资源描述:

《試論《上博(三)#8231;周易》的「融」及相》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試論《上博(三)#8231;周易》的「融」及相《上博(三)‧周易》簡二十五:「虎見=,其猷攸。」整理者注釋說:「『』,疑『蜳』字,與『眈』音近。『虎見=』讀爲『虎視眈眈』。」[1]建洲按:「見」字,由《郭店》來看,應釋為「視」,裘錫圭先生已有專文討論。[2]其次,「」字筆者曾以為應釋為「融」,[3]後來看到學者亦有相同意見,[4]如孟蓬生先生認為:「此字實即首先,楚簡「流」字《上博(二)‧容成氏》24作、《郭店‧性自命出》31作、〈性自命出〉46作、《上博(一)‧性情論》19作、〈性情論〉38作。關於「流」字的構形,目前

2、有三說:李零先生以為楚簡「流」字所從「」即「蟲」字,所以「流」字從「蟲」得聲,[6]沈培先生從聲韵觀點贊同其說。[7]其次,6789101112131415161718ZE:14pt;FONT-FAMILY:MingLiU">何琳儀、劉釗、李天虹、曾憲通等先生以為右旁的「(《甲》1760,「毓」所從)Ú(毓且丁卣,「毓」所從)Ú(中山王壺,「流」所從)Ú6789101112131415161718ZE:14pt;FONT-FAMILY:PMingLiU">另一說是龍宇純先生所主張的,其曰:流字所要表示的在水,所以人首朝下,象人

3、從水而下以表示水之流。孟子說:「從流下而忘反謂之流。」這一個流字古義,不啻為流字結構的注解。人游於水中前進時,頭髮應該是緊貼著頭向後披拂的,流字下的應該不是髮形,而是水的樣子,說即是川字也無不可。所以字實在是人正面從水而下的樣子,左右與前方都是水。小篆省作流,文字偏旁逕省作後二說之別在於何琳儀等先生以為「」象倒「子」,其下為「羊水」;龍先生則以為象「人」上伸兩手順流而下之形,其下象「川」之形。至於李零先生之說是根據楚簡常見的楚先公「祝融」的「融」作而來,但是釋「流」為從「」,對中間所從的「○」形並無法說明,況且可能不從「」(詳下)。李天虹先生注意到「流」、「融」偏旁形

4、體相近的現象,她以為:「值得注意的是,楚簡『6789101112131415161718FONT-FAMILY:PMingLiU">』將子旁頭部省略後的形體與『』混同,如望山和包山簡中『祝融』之『融』均,就分別作(望簡一二三)和(包簡二三七)。所以這樣的形體究竟應該隸作『』還是『』,應當充分考慮文義。」[10]此說似稍可保留,新出《葛陵》甲三:188、甲三:197、零:560、522、554「融」字偏旁從「」。[11]值得注意的是乙一:22、乙一:24、零:288「融」字皆作,偏旁從「」,可見舊說認為「」右旁從「」似可商。「融」(余冬)應該釋為從「(毓)」(余覺),

5、二者雙聲,韻部陽入對轉。換言之,「融」字字形變化的過程由Ú另外,《包山》217「禱楚先:老童、祝融、」,「」字,學者分析為從「女」「蟲」省聲,釋為「鬻」,連下字「」讀作「鬻熊」[12];或分析為從二「虫」從「女」聲,以為是《山海經‧大荒西經》「長琴」,也就是「穴熊」。6789101112131415161718ng=EN-USstyle="FONT-SIZE:14pt;FONT-FAMILY:TimesNean">[13]二說何者為是呢?《葛陵》甲三:188、197「禱楚先:老童、祝融、」,[14]字可分析為右旁從「(毓)」,陳偉先生讀作「鬻

6、」,即見於典籍的「鬻熊」應可信,[15]因為「鬻」、「毓」二字古音同為余紐覺部。由字形來看,6789101112131415161718字應可與《包山》字相對應,換言之,本亦是從「」。也就是說《包山》「」應釋為「鬻熊」。此可與《史記‧楚世家》記楚君熊通說「吾先鬻熊」相對應。《左傳‧僖公二十六年》:「夔子不祀祝融與鬻熊,楚人讓之」亦是一證。至於「穴熊」,《葛陵簡》乙一:22「有祟見於司命、老童、祝融、(穴)」、乙一:24「融、(穴)綜合以上,筆者以為《上博(三)‧周易》簡25的「」,即「融」字,亦應分析為從「」得聲。不過所從的「○」旁

7、誤寫成「口」形,因為「口」形作「」,與「○」作封閉形,二者形體有所不同,一般是不會相混的。[18]其次,楚簡「流」字分析為從「(毓)」應該是可以的。而最後,《上博(一)‧孔子詩論》8「〈小弁〉、〈考言〉,則言人之害也。」「6789101112131415161718PMingLiU">」字學者多以為從「虫」聲,但以目前材料而言,似未能確定。[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2)頁171。[2]裘錫圭〈甲骨文中的見與視〉《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199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