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157587
大小:10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04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摘要:本文笔者以《白杨礼赞》为例,进行了课堂教学设计。提供了集中教学方法,以供广大同仁参考。 关键词: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了解作者极力赞美白杨树所寄予的思想感情,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和象征手法,是本文教学的重点。课前简要地介绍作者和本文的写作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目的,是引导学生把握学习重点的一个必要步骤;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大意,是深入学习、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必要环节;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诵读课文第5、第7、第8自然段,是突破教学重点的有
2、效方法;课内(或课后)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练习写小作文,是学以致用、消化巩固所学知识的有效途径。 设计一: 思路综述: 本设计意在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象征意义,感受作者含蓄而奔放的感情;通过对托物言志手法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所托之“物”与所言之“志”的内在联系,并借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联想能力。授课思路可以概括为:整体感知,明确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能力迁移,培养发散思维和联想能力。 【教学简说】5 一、导入 (播放歌曲《小白杨》)这首歌曾唱遍了人江南北,
3、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 二、研读 1.人声朗读课文,把文中揭示白杨树象征意义的句子圈画出来,并概括:白杨树究竟象征了什么? 2.细细品读课文,感受木文的感情基调,思考: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描述作者的感情?(热情、奔放、炽烈而又含蓄)。 3.你最喜欢哪些句、段?为什么?请把握好感情,用最合适的语速、语调进行朗读。 4.朗读表演。 5.思考:歌曲《小白杨》与散文《白杨礼赞》都歌颂了像“
4、小白杨”、“白杨树”那样的人和精神。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歌颂这种人或精神?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效果? 三、联系生活,发散思路。现实生活中肯定有一事一物曾引起你丰富的联想,请试做以下练习: 设计二: 一、教学目标 1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富有感情和含义深刻的语言。5 3.象征的艺术手法;排比、反问的修辞手法。 4.教会学生以研究、探讨、合作的方法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 二、难点和重点 1.作者是怎样围绕线索来安排材料的。 2.作者是如何用直接抒情的句子将全文内容贯穿起来的。 3.
5、对比和烘托的巧妙运用。 三、教学方式 自主研究,集体讨论。 四、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1)学生查找关于本节课的资料。(2)决字、词问题。 2.课堂分析。 (1)学生针对预习时遇到的困难进行讨论,解决不了的由教师引导学习。 (2)师生共同学习课文。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教学重点和难点。 3.课后练习。找同类文章给学生分析,锻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检测学生对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教学目标的掌握情况。 《白杨礼赞》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主线,而白杨树特殊的外形美也正是作者立意最深的地
6、方,作者起笔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但并没有说明理由,紧接着又写高原景色――5白杨树特定的生活环境。这样一波三折,一扬一抑,千唤万呼,蓄足了气势,白杨树才由远渐近,我们才看清了她的形态,作者在结构上这样着意设计,正是要通过白杨树的外形美来表达主旨。 这时老师可总结白杨树外形美的三个特征,点拨特征的寓意:“丫枝一律向上”、“叶子……也片片向上”是说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紧紧靠拢”、“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是说“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在西北风雪压迫下,……倔强挺立……参天
7、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是说“坚持抗战,反对投降”。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民众的品质,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民众在反法西斯战争中顽强的毅力和意志,进行反侵略战争的写照。今天我们要强盛仍需要这种不折不挠的民族精神。至此后文的象征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了。 指导学生学习这篇散文,首先,要让学生读――默读、朗读、有感情地读,读通读懂读熟读出情感后,学生理解课文就比较容易了,有助于体会文章中的托物言志的写法和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其次,教学过程不能按照正常的课文顺序进行,2-3段与文章主题的关系是一个难点,教
8、学时我们直接从课文的第5段入手,先让学生了解白杨树的形象、品质、精神,进一步理解它的象征意义,整体把握全文,然后再回头去研究2-3段的内容,理解它在全文中的铺垫衬托作用,这样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课文的重点内容在5-8段,中心是赞美白杨树,赞美北方抗日军民,赞扬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因此,文章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四个独立段落和揭示白杨树象征意义的四个“难道”5反问句式是教学的重点。要引导学生理解:句式不同,其表达效果不同,强调的重点和表达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