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俭以养德”的精神实质

“俭以养德”的精神实质

ID:23149013

大小:106.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04

“俭以养德”的精神实质_第1页
“俭以养德”的精神实质_第2页
“俭以养德”的精神实质_第3页
“俭以养德”的精神实质_第4页
“俭以养德”的精神实质_第5页
资源描述:

《“俭以养德”的精神实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俭以养德”的精神实质    摘要:“俭以养德”实质为生存论向心性论的转化,是有觉性的道德主体的道德修养方式。如把它作为一精神现象加以考察,有丰富的哲学内涵与层次:其可行性为人类追逐自由本质所决定的,实现途径是处理自然与精神、经验自我与超越自我关系。它真正意义并不是简单地否定欲望,或是被动性服从说教,而是完全符合人性本质的。  关键词:俭以养德;道德精神;自由精神  中图分类号:B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7-0077-02  “俭以养德”为三国时诸葛亮对儿子的告诫,最初含义为保持勤俭节约才能有高洁德行。清心寡欲,戒奢从俭为心性的最佳修养途径。

2、探讨其精神实质即作为人的精神现象加以分析,能更清晰明白其内在价值。  “俭以养德”即是从行为上保持节俭以此来达到心性上的德性修养,这是古今贤人所崇尚的道德修养方式之一。所以有“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司马文正公传家集》卷六十七)把勤俭看成弘道之根本,把奢侈看成是德行败坏的罪魁祸首,以致有了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道德与人的自然本性成为了矛盾体,所以儒家伦理道德有强制性、违背人性自由这样的弊端。原因并不在于这些伦理规范本身,而在于制定伦理规范者本人并没有从人的自由需求出发来考证可行性,因此出现了6“满嘴的仁义道德,满肚子的男盗女娼”一群非理性者。道德不是被动对道德

3、规范的践行,而是把欲望的克制转换为自我本质的体现,追求精神自由的体现。因此如何真正理解“俭以养德”,我们首先从人的自由本性需求角度考察其意义。  一、“俭以养德”的含义  俭之主体为践行道德之人,指的是有觉性之人。有觉性即是有反思,对自己行为有反省,有意识。冯友兰先生曾根据人之觉性不同分为自然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放在这里也可适用。吃穿住行为人类所共有,但对每个人意义不同。对于处于自然境界之人来说沉湎于个别、偶然、杂多的感性经验层面是极其享受的事情,这是他生活的终极目的。而对有实现精神自由需求的人来说,摆脱物欲是超越感官欲望的过程,是人实现精神自由,直面人性本质的过程,这些

4、杂多表象不过是人生目的实现之手段,不断反思自己行为,实现精神自由才是人的本质。  俭之对象为道德主体可感的经验个别,为人类生存所需,为满足口耳目之欲,属马斯洛最底层之需要层次,为自然的感性事物的综合,是最朴素粗野的自然存在。从时间上来说是易逝的流动的,用佛教看来是无常的,是儒家的身外之物。儒家一直崇尚的是颜渊之境:“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从中可以窥见儒家贤人境界是超拔于个人生存体验,注重心灵解放之悦的。俭之对象从空间上说是有限的,为人类直接意识之对象,所以患得患失常常因这些眼前事物所牵动。也正因为俭之对象的有限性、个别

5、性、低级性,往往最粗俗最低级的存在最易普遍化,为人类意识所接受,因而养德从“俭”6开始最易上手。  俭之目的为养德。对感性个别经验之否定的过程是道德修养,是提升德性,为心性修养之径。由生存论提升为心性论这是俭之目的。把人的主体性理解为被动的,随顺自然地受自然所支配这是生存论;如把自我理解为能动的、主体性,并将自我与存在统一起来,一切外在的、自然的为自我所设定,自我意识即道德主体意识为真实存在,这就是从心性论层面上论了。  二、“俭以养德”的精神实质  俭以养德的实质为如何处理好外在自然与内在精神关系,经验自我与超验自我关系,以此提高道德境界实现精神自由。自由的实现分为消极与积极

6、两种层面:消极层面来说是摆脱物役,实现个人精神上的宁静舒适,为个人经验层面的;积极层面上说与道德自由挂钩,“实践理性自我立法,即自律的自由”[1]33-34。俭以养德正是从这两个层面来实现。  前面已经说过道德主体为有觉性之人,有觉性就是具有反思精神。人面对各种欲望、冲动是有估计、比较,以此追求“整体幸福”。欲望冲动成为了意志的对象,素材,人就有了意志自由[2]434。真正反思是对外在自然的否定,打破物质自然对精神的专制,精神从此挣脱了物质的奴役,“为物役也就是受制于物,亦即缺乏自由,与此相对的权在我,则意味着对物的自由支配”[3]300。自然的真理性被否定了,自然成为精神的手

7、段而非目的。精神在此成为绝对的,人生存的中心目的。意识成为第一要素,道德实践就成为了内在精神的自觉。  但是精神是理性的,用理性来支配感性。“6人的任意虽然是一种感性的任意,但不是动物性的,而是自由的,因为感性并不使它的行动成为必然的,相反,人身上具有一种独立于感性冲动的强迫而自行规定自己的能力。”[2]1034这就是人性与动物性的本质区别,但是绝不是否定感性的自我,程朱理学的灭人欲,西方的禁欲主义是完全忽略了感性自我;也绝不是仅仅关注自我,“当自我意识把其他一切有效的规定都贬低为空虚,而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