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128466
大小:63.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11-04
《关于我国环境哲学的目前状况-理由及转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关于我国环境哲学的目前状况理由及转向关于我国环境哲学的目前状况理由及转向导读:摘要:对环境哲学、生态哲学及环境学等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作了简要说明。将中国环境哲学近30年的研究历史划分为两个相互衔接的阶段:翻译阶段和论争阶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当代环境哲学研究的社会价值和现存的几个理由。认为研究者群体成员数量少且缺乏对社会实践的普遍了解、理论上难以形成新的突破、缺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沟通和交流,这是导致环境哲学研究陷入困境的主要理由。从研究者自身的研究目的、研究策略与治学态度三个方面人手,解释了中国的环境哲学研究者必须具备的几个转向。 关键词:环境哲学;环境学;存在价值;研究困境;研究转向 1008-3758(2010)01-0001-04 一、我国环境哲学研究的目前状况及存在的理由 1.关于几个概念的简要说明 环境哲学、生态哲学和环境 学这三个概念,大多数学者在论文、著作中并未严格区分而在混同使用。其实这三个概念虽然相近但又有所不同。首先,环境哲学和生态哲学两个概念都是指用哲学的观点和策略来探讨由于生产方式(技术、经济增长模式、政府管理、企业经营等)的不合理和生活方式(消费行为)的偏差而引发的自然环境被污染、破坏等困扰人类的全球性环境理由,稍抽象一点说,是从哲学的视角来讨论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理由。当然要严格地从学科划分的角度来说,环境哲学和生态哲学是应该有些区别的。简单地从字面来理解,环境哲学里的“环境” 二字强调的是人类的主体地位,围绕着人类这个主体的一切自然的社会的事物都是环境。生态哲学则不同,提到生态哲学自然会涉及到生态学和生态系统,而在生态学研究中,人类及其行为并非是这个领域要探讨的主要内容。很大作用上说,生态学研究中的人类活动及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同其他生物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影响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这里的人类是被作为一个物种来看待的。要说人类与其他生物物种之间的活动方式的不同而导致的后果,比如,企业排放废水、废气等对天空、河流、土地的污染只能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显然,研究这类理由应该属于环境哲学研究的范畴。综观今天的诸多环境理由比如资源、能源、人口等都必须将人类作为活动的主体来考虑,同时解决环境理由的根本途径还是要争取处理好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所以可能将研究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哲学领域叫做“环境哲学”要比叫做“生态哲学”好些。本文的题目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来考虑理由的。当然,如果有人坚持把讨论人与自然关系的学问就叫做“生态哲学”也无关紧要。只要认为环境哲学和生态哲学两者并没有什么大的本质的区别即可。 关于环境哲学与环境学这两个概念,我国的学者也我国环境哲学的目前状况理由及转向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整理提供,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未加以严格地区分而在混同使用着,似乎环境哲学讨论的理由主要就是环境的与道德理由。我国两个性质相近的学术团体——中国环境学学会与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下属的环境哲学分会——常常在一起开会、合作讨论就说明了这一点。但稍微细致一点考虑,环境哲学和环境学两个概念还是有所不同的。就从我国学科的划分标准来说,学是属于哲学一级学科下若干二级学科中的一个,显然环境哲学概念要比环境学概念的外延要大。从研究内容上也可以看出二者的联系与区别。环境学是讨论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道德行为规范的学问,要追问的是人(主要是个体,也包括群体、人类)这个主体在处理与自然之间关系时的道德本质是什么?何者是善,何者是恶。如果说在此处,环境哲学与环境 学是相通的,那么,在与人的道德规范并不直接相关的一些环境理由的认知领域,比如对一个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合理性、自然保护区面积调整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工业生态系统的特性及稳定性以及技术生态化的具体过程等等理由的哲学考虑就未必属于环境学的范畴。所以,环境哲学研究的范围应该要比环境学宽泛。 2.关于我国环境哲学研究历程的阶段划分 如果将余谋昌先生发表在《生态学杂志》1982年第1期上的《生态观与生态策略》一文看成是我国最早的环境哲学论文的话,可以说环境哲学研究在我国已经有了近30年的历史。可以将我国环境哲学研究的历史大体上或者说不严格地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可以叫做“翻译和引进阶段”,主要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到这个世纪的初期。这个时期,一些学者(如叶平、刘耳、杨通进、陈泽环、孟祥森等)翻译国外一些知名环境哲学家的著作,将国外主要是“非人类中心主义”学派的观点引进中国。这种启蒙工作对于我国后来的环境哲学或者说生态哲学的研究非常重要,今天我们看到的很多著作及论文大多是这个阶段翻译引进过来并随之传播开来的。第二阶段可以叫做“讨论阶段”或者“论争阶段” ,即从上个世纪的90年代中后期直到现在。针对国外学者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理解,国内学者也大体上分成了“非人类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两个阵营。前者以余谋昌、叶平等为主要代表,后者以湖南师范大学的刘湘荣、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章建刚和甘绍平为主。随着余谋昌《走出人类中心主义》一文的发表,引发了国内学者关于要“走出还是走进人类中心主义”,或者说是“非人类中心主义”有道理还是“人类中心主义”有道理的论争。当然无论是“非人类中心主义”还是“人类中心主义”都各自又有不同的细致的划分。这场争论不仅限于哲学、学领域,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领域都有学者参与或者给予一定的关注。 上述两个阶段的划分之所以说“不严格”,是因为在第一阶段,也有相当部分学者的工作并非只是翻译,也有不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讨论,比如余谋昌先生于1982年在《中国环境管理》杂志上就发表过《发展与环境是对立的统一》,对人类活动是否会引起环境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人类的好坏都进行了颇有见地的阐述。同样,在今天所谓的“讨论阶段”,也仍有人在继续从事着翻译的工作,也有很好的关于环境学的著作被翻译过来。比如戴斯·贾丁斯的《环境学:环境哲学导论》(林官明等译)、牛顿等的《分水岭:环境 学的10个案例》(吴晓东等译)。其实,这种对某个领域研究的划分并非十分重要,不过是为了研究上的方便而已。重要的是,要看我们翻译的和引进的国外思想究竟对于我国的环境哲学研究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我们的学者讨论了哪些理由,以及这些理由对于我国社会发展的未来究竟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3.我国环境哲学研究的价值及理由 应该充分肯定我国环境哲学研究对于学术界、教育界所起到的作用。不过分地说,上个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是没有环境哲学的。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所谓涉及到人与自然关系的零散论述本身就有诸多歧义,其系统性和理论性与现代西方的环境哲学及可持续发展思想难以相提并论,今天西方的环境哲学乃至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几乎没有关系。无论从历史还是逻辑角度,都不能从中国古代那些零星的“环境”思想中推导出今天的环境哲学、环境学的任何理论。应该说正是由于“第一阶段”的翻译引进,才使得国人对西方环境思想有所了解,才有了后来学术界的相关讨论。同样,今天一些学校环境学课程的开设及对环境教育的重视,大学生环境社团的建立,哲学及一些相关学科的硕士生、博士生将环境哲学、环境 学方面的选题作为热点,都与我国的环境哲学研究者的讨论关注点及成果直接相关。还可以从其他一些方面来分析我国环境哲学研究的作用和价值,但是更值得我们深思的是我国环境哲学研究中存在的理由,对理由的分析或许有助于这个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概括来说,我国环境哲学研究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理由。 第一,我国环境哲学的研究主要囿于学术界的少部分人,每次会议所见到的几乎都是熟悉的教师及各自指导的研究生,很少有新增加的面孔。如果说这些研究力量就足以支撑我国的环境哲学的理论研3关于我国环境哲学的目前状况理由及转向导读:环境哲学思想本土化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三,环境哲学的研究同其他学科的联系不紧密,很少见到运用其他学科的理论与策略来考虑环境哲学理由的好文章;同样也很少见到运用哲学的策略及观点来论述环境法、环境政策、环境工程项目等方面理由的论文。这种联系上的不紧密会导致两方面的不利后果。一是环境哲学研究几乎没有机究倒也无可非议。但恰恰是因为缺乏与政界、企业界、社会公众和其他学科的交流与沟通,使得环境哲学的研究有自娱自乐之虞。环境哲学家的思想如何能得到政府的理解与认同,以及如何在提高民众的环境意识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是值得重视的理由。 第二,我国环境哲学研究缺乏理论上的突破,除了上述谈到的关于“ 人我国环境哲学的目前状况理由及转向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提供,.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之外,几乎见不到新的思想。政府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汲取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以人为本”思想和当代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涵,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但是,与此相适应的环境哲学理论又该有哪些内容却不得而知。因此,我们不得不说,在将西方的环境哲学思想本土化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三,环境哲学的研究同其他学科的联系不紧密,很少见到运用其他学科的理论与策略来考虑环境哲学理由的好文章;同样也很少见到运用哲学的策略及观点来论述环境法、环境政策、环境工程项目等方面理由的论文。这种联系上的不紧密会导致两方面的不利后果。一是环境哲学研究几乎没有机会吸收其他学科的有价值的思想及策略来充实自己;另一方面,环境哲学研究者在涉及环境理由的具体事物方面失去了发言权,哪里还敢侈谈什么指导两字。 二、我国环境哲学研究存在理由的理由 要分析当今我国环境哲学存在理由的理由可以从研究者的研究目的、研究策略和研究态度几个方面人手。 1.环境哲学的研究目的 毫无疑问,环境哲学家应该就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某些环境理由提出有见地的有说服力的思想,逐步建构批评性与建设性并存的环境哲学理论体系,为解决现实中的环境理由起到一定的作用,这是环境哲学研究的宗旨与目的。反观我们自己,撰写文章的目的与此偏离很大。因为有学校科研指标的压力,教师们发表论文的目的在于申请以及完成各级纵向科研课题,以通过本单位的年度考核及职称晋级的需要,研究生们撰的目的在于能通过答辩以便顺利获得学位。当然也有学者的研究目的并非如此而终身潜心于环境哲学研究,但这样的学者实在是凤毛麟角。如果研究目的或者动机不加以转变,就很难有真正作用上的环境哲学研究,就很难出现中国的罗尔斯顿、施韦泽或彼得·辛格。 2.环境哲学的研究策略 环境哲学的研究策略同自然科学的研究策略是有本质区别的。由于哲学研究的结论主要是定性而非定量,并不要求实证即结论的可重复、可检验性,因此,思辨与理性、逻辑与判断是环境哲学研究的主要推理方式。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环境哲学研究可以脱离历史与现实。所谓论从史出就是这个道理。但今天我们的环境哲学研究者,有多少人去深入地研读历史和考察现实中的社会状况?很多硕士或者博士生的论文,主要的研究途径就是从书本到书本,以对国外某个知名学者思想的评析作为选题成了这些研究者的“新八股”。不客气地说,这种远离社会实际的所谓研究甚至不如中世纪的经院哲学。 3.环境哲学的研究态度 我国环境哲学研究者治学态度方面的理由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浮躁不扎实,缺乏长期深入的研究而热衷于“打快拳”。曾见过有学者探讨西部资源理由的文章,其根本就没有去过西部就企业开发目前状况或者政府政策的具体理由进行过调研,更缺乏可靠的数据资料,但却能在几天内完成一篇论文并投稿发表,这类文章的质量可想而知。二是以烦琐为荣,以文章观点的全面性为荣。不少学者在文章中故意追求“哲学味”,表面上看起来辞藻深奥难懂,观点也讲究尽量说得全面。以为这就是哲学,这就是辩证法,根本不考虑文章到底能给读者提供多少有价值的且容易接受的信息。现实中这种治学态度的轻率、不严谨,既与当前学术界整体性浮躁的背景有关,也与研究者个体的基本素养有关。 三、我国环境哲学研究应有的几个转向 这里说我国环境哲学研究应有的转向并不十分确切,说环境哲学研究者的转向可能更合适。这是因为有些理由是短期内难以转变的。比如,在当今我国高校对研究者的业绩衡量标准本质上没有明显变化的前提下去拷问研究者的写作动机和研究态度是不现实的。可以考虑和可以做的只能是在目前这个难以撼动的大氛围下,作为研究者自身应该具有哪些方面的变化才能对我国的环境哲学有新的贡献。 1.环境哲学研究的实践性 环境哲学研究者无论是教师还是研究生都应该到实践中去接触社会。直接获取研究中涉及到(诸如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状况、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企业生产中的环境影响及民众意愿等)的第一手资料对于环境哲学研究至关重要。要转变主要从书刊、X络获取文献资料、坐而论道的研究方式,要从书本中走出去,真正接触社会、感知社会。可以断言,缺少对“环境理由” 的社会实践,仅仅停留在书本中的环境哲学研究是没有未来的。这方面,日本哲学界的做法很值得提倡。星野芳郎曾指出,很多日本技术论学者为了考察企业,每年居然几乎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在企业度过的。其实,讲究研究人员的社会实践性或者说去接触社会并非想象的那样困难,只要研究者摆正自身的位置和态度,虚心地向社会各领域的相关部门求助,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会欢迎的。 2.环境哲学研究者知识结构的调整 环境哲学研究者应该学习并掌握环境思想史、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学、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等方面的相关知识,使自己至少在上述某个方面成为行家里手。这道理不难理解。只要想到戈尔对蕾切尔·卡逊的评价,想到米都斯《增长的极限》以及巴巴拉·沃德和杜博斯的《只有一个地球》的影响,想到罗尔斯顿的《哲学走向荒野》和彼得·辛格的《动物解放》,就很容易理解这些学者的观点与结论所具有的说服力究竟来自何处。毕竟环境哲学不仅仅讨论人类还是非人类究竟何者为中心,人类对于非人类生命是否要讲良心、道义和责任等 学理由,还要讨论其他如科学发展与可持续消费、环境意识、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等,更宽泛些还要将环境评价、环境政策、资源和能源开发、自然保护区的设置、企业的环境行为、城市蔓延等都纳入环境哲学研究的范围。不难设想,如果不熟悉所研究领域的相关知识而要写出好的哲学论文来该有多么困难。即使勉强发表了文章,恐怕不仅不被相关方面的专家接受,反而会被其嘲笑。 3.环境哲学研究在选题方面应有所侧重 在研究内容或者研究选题的层次上应有所转变和调整。这种转变或者调整是指在选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作用两个方面有所舍取,未必要面面俱到。一是侧重环境哲学论文的理论价值而忽视其他。能在环境哲学领域撰写出高水平的纯哲学的理论性文章,这是很值得期待的。其实,只要关注当代德国学者关于环境学与环境哲学的研究成果,不难看出这个特征,即因其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深邃性而值得品味。这也就意味着具有较强理论性的论文未必一定要求其具有较强的现实性作用或者一定要能够解决现实中的某个具体理由。其二,强调环境哲学论文的现实作用而未必要求理论上的某种创新。环境哲学的现实价值在于研究者能依据自己掌握的相关领域的知识并从哲我国环境哲学的目前状况理由及转向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提供, .学的角度对某些具体环境理由提出有价值的观点,这本身就很有作用。这是日本环境哲学研究者的特点。日本学者尾关周二曾编写出版了《环境哲学之探求》一书,其中收进了入江重吉、市川达人、岩佐茂、小池直人等撰写的论文。这些文章涉及到的工业生态学、闭路循环工艺、企业环境管理、环境保护与社会福利等内容几乎都是针对具体环境理由的。这些日本学者的研究中并未提出什么新的理论,但都试图在解决某一具体理由的策略上阐明自己的看法。这类针对性很强的类似于环境理由评论的文章因其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很容易受到政府的重视,而这正是今天中国的珂境哲学研究所欠缺之处。这里强调研3关于我国环境哲学的目前状况理由及转向导读:究选题层次上有所取舍,并不意味着笔者排斥或者压制那科既有理论作用又具现实价值的高水平论文的问世,非要二者择一不可。只是认为,与其难以做到两全其美还不如“宁要片面的深刻,不要全面的肤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