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112513
大小:71.00 KB
页数:22页
时间:2018-11-04
《从鲁迅到巴金:新文学传统在先锋与大众之间——试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从鲁迅到巴金:新文学传统在先锋与大众之间——试论【内容提要】巴金与他前辈之间的精神继承关系,最重要的标记还是体现在他的创作活动之上①。我们要问的是:巴金的创作活动,在哪些层面上继承了鲁迅的传统?并且在新文学的发展中构成什么样的意义?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在理论上先确认两个前提:其一,我把现代文学的发展分成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常态的主流文学演变过程,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变动中造就的相应的文化演变,文学的变化也在其中之列,而市场与读者,往往是社会与文学两者之间互动的纽带;第二个层面是指某些特殊时期出现的文学和文化的震荡,这些震荡与世界性潮流联成一片,以先锋的姿态出现,刺激、促进、推动了
2、文学或文化的激变,它破除对传统文化的迷信,鼓吹新的文化观念和审美观念,以彻底的批判精神宣告了现代知识分子的诞生,启蒙是他们早期的旗帜,作为读者群的主体市民阶层和大众市场,往往也成了他们所批判和剖析的对象。这两种文学发展形态既对立又有联系,甚至在一定环节下发生互相的转化。其二,“五四”新文学从一开始就包孕着两者互反的意向,当胡适提倡文学改良的“八不”、陈独秀高标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的时候,他们确实是希望新的文学能延续传统的文学主流自然变革而来,使白话文学取代文言文学成为现时代的文学主潮。这是前一种常态发展的文学形态。但是以鲁迅为开端的、后有创造社、部分文学研究会等作家的创作实绩和理论
3、实践,却是以更为激进的姿态和更为含混的形象“异军突起”于文坛,他们以强烈的反传统姿态和欧化的形象、语言、理论冲击了人们的传统审美观念。形象与审美所表达的内涵永远丰富于常态与常规所需求的理性,它们在实际上构成了“五四”新文学的先锋意向,改变了前者的正常轨迹和性质,促进了新文学的倡导者向先锋性转换(典型如陈独秀、钱玄同等),使新文学一度发生分化,先锋文学与常态的大众文学市场之间失去彼此的照应和联系。先锋文学的真正意向在于社会的挑战与更新,但是,当脱离了大众市场和读者群体的先锋文学以桀骜不驯的战斗姿态卷入政治冲突后,必然地陷入政治与美学的困境。我所分析的鲁迅—巴金建立起来的新文学传统及其在
4、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正是在这一理论前提下进行探讨的。巴金曾经自称是五四运动的产儿②,当他如饥似渴地阅读《新青年》等杂志的时候,鲁迅已经完成了《狂人日记》,以其特有的前卫、先锋精神揭开了新文学运动的序幕:1925年巴金北上考大学,在北京滞留期间,陪伴他打发寂寞生活的就是一本《呐喊》,而鲁迅当时正处于人生道路的彷徨痛苦阶段,从而进入了创作的高产期;1929年,巴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问世,顺利走上写作道路,而其时鲁迅已经完成了大部分的虚构作品,开始人生道路的又一次转折。所以巴金与鲁迅基本上属于两代人,鲁迅对新文学的贡献整个都是原创的,他的创作活动构成了新文学发展的先锋精神和原动力;而
5、巴金则是鲁迅为代表的“五四”先锋精神的继承者和完成者,在以鲁迅为核心的“五四”新文学运动的推进中,他发挥了别的作家不能取代的独特的作用。如果说,我们把“五四”新文学运动理解为一场带有先锋意识的文学运动③,而鲁迅的创作实践则代表了这场先锋文学运动最核心的传统。“五四”新文学运动是在中国被纳入世界格局的时候发生的,它所包含的现代性的世界性因素具有丰富内涵和多元成分。正在盛行的西方现代思潮和先锋思潮作为同步的世界性思潮,对新文学运动发起人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五四”新文学初期混杂着多种于西方现代文化思潮,如李大钊的含有无政府共产主义理想的社会主义学说,陈独秀的来自法国大革命的激进的民主主义思
6、想,胡适的来自美国的实用主义现代哲学和个人主义学说,周作人以“人的文学”为核心的人道主义和“人生派”文学主张,田汉及创造社诸君子提倡的“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和颓废主义艺术主张,等等,而来自鲁迅、郭沫若等文学创作和沈雁冰等人的文学理论,则是具有激进反叛姿态的先锋文学思潮,他们与几乎同时期发生的西方先锋思潮未必有具体的联系(虽不能排除两者之间的启发),但是这种世界性因素反映了当时中国与欧洲各国在战争与革命、传统危机、文化变革等大趋势方面是一致的。其特点为:彻底的反对传统意识形态、批判社会混乱现状的战斗态度,坚决认为文学运动与知识分子要求改变社会现状的目标是不可分开的,反对艺术脱离社会
7、的自律行为,语言与形式尽其可能标新立异,力求打破传统习惯,追求陌生化的效果,既反对文化上的保守势力也反对同一阵营里的权威意识,等等,中国的“五四”新文学运动与俄、意的未来主义运动、德国的表现主义运动、法国的超现实主义思潮等激进思潮具有相同的先锋性质。有了这种先锋精神所起的核心作用,新文学运动与旧传统的断裂和新质的产生才能成为可能。也是在这种先锋精神的带动下,中国文学才有可能比较彻底地完成了自我更新的蜕变过程,开始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独特的审美轨迹。作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