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网络道德的培养

论大学网络道德的培养

ID:23112346

大小:96.28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11-04

论大学网络道德的培养_第1页
论大学网络道德的培养_第2页
论大学网络道德的培养_第3页
论大学网络道德的培养_第4页
论大学网络道德的培养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大学网络道德的培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论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培养M1绪论1(一)选题意义1(二)国内外研宄现状2(三)研宄目的和研宄方法3一、网络道德的意义、界定、特征4(一)网络道德的意义4(二)网络道德的界定4(三)网络道德的特征4二、网络道德对大学生的意义及影响5三、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6(一)网络言行不受拘束6(二)网络情感缺乏6(三)网络价值观念模糊7(四)社会责任意识淡薄7(一)道德意识弱化7(二)道德自律性不强8(三)网络环境的特殊性8(四)网络道德教育滞后8五、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培养9(一)加强大学生社会道德责任感9(二)创造良好的学校德育环境10(三)道德应由“他律”到“自律”1

2、1(四)建设道德文明社会12结语13参考文献13论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培养摘i要:随着网络的发展,大学生在网络虚拟社会屮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已经和现实社会中的方式不一样了。同时由于网络的隐匿性、可变性和虚拟性等特点,大学生的道德问题也随之出现,因此,网络道德问题以成为一个被大家重视的事情。通过对火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形成原因以及火学生网络道德的调查分析来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和减少网络给大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道德培养虚拟社会绪论(一)选题意义随着“网络化”在大学校园的快速发展,在今天的大学校园里,网络己经占领了大学生大部分生活的方方面面。从

3、学习、生活到交友、娱乐,网络以其强势力量占有了无数大学生的业余时间。网络作为必不可少的存在,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充足的自由空间,这个空间由“男类”转为“日常化”,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构成了大学生现实行为空间的延伸和拓展。在这一过程屮,网络传播不同于现实生活的诸多特点,在大学生处于青涩到成熟的阶段,大学生表现网络基础行为的养成以及对现实行为和态度的变化。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不仅仅只是环境、媒介、主体等方面造成所引起的。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网络应用的广泛程度已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几乎包括丫整个社会

4、体系。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14年12月,中国已有6.49亿人使用电脑上网,手机上网用户高达5.67亿,2014年新增网民学生群体占比为38.8%,远高于老网民中的22.7%,面学生群体的上网场景多为学校、家庭,(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在大多数人都已成为网民的前提下,网络道德问题也随之而来。现在网络用户的最大群体是大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受到了重大影响。对于正在青春期到成熟期的大学生来说,如何有效地避免网络带来的不良影响,将网络合理、积极的运用,变得非常重要。(二)国内外研宄现状近年来,国内外学界对互联网的社会科学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研宄议

5、题从“网络媒介使用方式、人际传播、媒介效果扩展到了网络社会行为、虚拟社网络空间身份认同、网络语言、数字鸿沟、网络沉溺、网络文化、网络组织、网络社会结构、网络社会分层、网络经济、网络民主、网络社会运动等极其广泛的领域”。国外极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斯皮内洛的《铁笼,还是乌托邦:网络空间的道德与法律》,迈克尔•海姆的《从界面到网络空间》,曼纽尔•卡斯特的《网络社会的崛起》等。而国内关于网络道德研宄的中,王贤倾的《道德是否可以虚拟:大学生网络行为的道德研究》屮提出:“即无论网络技术如何发展,网络行为的主体仍然是人,人们在网上的行为环境、交往方式等可以是虚拟

6、的,但网上道德不可能虚拟,它是现实道德在网络虚拟世界的折射。”;黄少华的《虚拟世界中的道德实践》认为:“创新网络道徳培育模式,引导大学生群体恰当的网络道徳意识、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氛围,适当控制大学生群体的网络使用程度,提升大学的群体对网络政策的认同,积极鼓励人学生参与网络道德实践,是培育人学生网络道德的有效措施。”,虽然关于网络研究上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的理论视角、研究主题、问题意识和概念框架有所不同,在研宄路向和侧重点也有所差异,但更多体现出各学科相互交互重叠甚至整合的特点。而社会科学对网络行为的研宄,迄今为止,大致从两个方而展开:一是对网民的网络使用行

7、为,包括网络使用方式、时间、频率、地点等进行调查与定量研究;二是对网民在网络空间的行为模式、行为类型与行为逻辑进行实证调查与理论分析。国内学界的关注和研究更多集中在对各种网络行为的理论梳理上,也有专家学者对网民行为进行了深入的实证研究。但是总体来看,这些研宂成果大多把FI前网络空间中的庞大网民群体作为一个模糊的集合体,以此为研究对象,进而从现代经济、文化、立法等角度来阐述网络中产生的问题,探寻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即使有个别成果进行分层研究,也仍然是一个模糊群体。比如有的专家学者针对“青少年网民行为”进行实证研宄,面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每年两次发布的《中W

8、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特定界定,在我国“青少年网民”是特指“25岁以下的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