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098528
大小:5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04
《作文教学中的一点体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作文教学中的一点体会近年来,中学作文教学和中学作文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变革,话题作文、半命题作文在考试中不断被采用,打破了中学作文教学的沉闷,教坛吹进了清新凉爽的风,这在作文教学中具有解放思想的意义,使之从模式、技法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得以可能去探求具有真正意义的作文改革的出路。我们平时总是埋怨学生不会写作文,于是检讨其原因在于作文教学存在太多的随意性、无序性。两周一次的作文课,老师都是临上讲台,灵机一动想一个题目写在黑板上,就叫学生作文,无计划无目标。于是就想加强作文教学的计划性,编制出一个训练序列来。我们曾搞过序列作文训练,它是按写作学的框架制定,先按文体分成大类,然后每类又按
2、其“要素”去罗列训练点,要求学生点点达标,以为这样就可以使学生作文水平大幅度提高。结果经过一段时间训练,效果并不是很理想,甚至禁锢了学生的思想,走进了程式化的死胡同中。回过头看看,发现是我们教师的作文观出现了问题,这就直接导致了作文教学的失误。作文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教会学生会写作文。这个“会写”指的是什么?大多认为它是一种“手艺”,就像会修汽车,会烹饪,会做木工等中的“会”。这样作文的第一步就是教学生语言,写的句子要合乎语法,没有语病,然后要求丰富生动,这如同厨师会用刀切菜一样。第二步教学生按文章的体式安排段落篇章,即会文体会结构,这就如同厨师能把切出来的菜烹制
3、成各种美味菜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仅仅要求学生学会写作的技能、技巧;忽视了作文一个重要的因素。厨师烹饪是靠别人提供材料,作文则靠自己提供材料,而且作文材料蕴含有写作者的感情,因此许多改革如格式化、序列化都不能成功,就在于视点仍落在技巧上,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写作而言,最重要的还在于作者写作材料掌握的多寡和作者对这些材料所具情感的丰富情况。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对于作家如此,对中学生也同样。对中学生来讲,他们已经能够用汉字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只要不是故意矫揉造作,一般不会出太大的毛病,即使有毛病,也上第二位的问题。我们完全可以对我们的学生说:文章是否丰富生
4、动不在于语言,而在于内容;文章思想是否深刻不在于语言,而在于思想认识。我们对此可以去认真留意一下学生的日记或随笔本,就会发现这上面的文章总比交给老师的命题作文好,因为他们有实在的内容写,并对自己要写内容有独到的感受和感情。我们也常会收到那些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学生的来信,他们的信不再像在学校交的作文那样枯涩,徒具一个框架,而是丰富的,深刻的。简直不相信是出自这些学生之手。其根本原因就是他们生活面拓开了,见多识广,认识也深刻了。另外,你也许发现那些“早恋”的“问题”学生,他们的写作水平并不高,但写出的“情书”却十分感人,可用“上乘之作”来形容,这大概与发自内心有很大关系。所以我们的
5、作文应提倡写感悟作文,中学作文教学应指导学生善于从生活中获得感悟,表达感悟。感是感觉、感受、感想、感慨,它属于情感领域的活动;悟是觉悟、领悟、开悟,它属于思想认识领域的活动。感悟是作文的内容,是思想,是情感;感悟是生命的体验,是个性的体现。强调作文的感悟,是尊崇人本思想。对于一篇好的作文而言,内容与形式总是统一的;就写作过程而言,内容与形式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内容的丰富伴随的是表达的流畅;内容的枯竭便产生表达的无奈。中学阶段学生作文突出的矛盾不是怎么写而是写什么。因此中学作文教学的视点应逐渐转移到开拓写作内容上来,教学生多多感悟,多多积累。“感悟作文”是与“技巧作文”相对立的。
6、所谓技巧作文是把作文教学完全纳入作文技法的训练上,基本上按照文章学的体系去确定训练步骤,如审题、立意、布局、谋篇、开头、结尾、风格、语言等;其中的每一项又落在技巧方法上去讲,如结构就讲过渡自然、前后照应;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在这里,内容只是用来填充技法的填料,不是对形式的主宰。再如,也讲审题,立意,但也不是讲根据这种审题立意应如何去抓作文的内容,而是讲如何分析文题的方法,使之把握题意,在很大程度上是阅读理解,至于审准题立好意以后如何去丰富其内容,活跃其思想,就不去顾及了。感悟作文始终以获取感悟、丰富内容为出发点,也指导写作方法,只是针对具体的内容来研宄该如何表达。这样也就
7、没有技法训练的完整和系统学生也背诵不了那许多写作学的名词术语,但写出的文章内容会更丰富一些,所用的方法与内容更贴近一些。即并不重在系统性和名词术语,而重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去学会感悟,学以致用,从而转化为能力,转化为素质。既然感悟作文提倡学生从生活中获得感悟,丰富写作内容,那为什么不称为生活作文呢?因为它与生活作文的理念不尽相同,中学生作文所反映的并非完全是生活的原形,更多的是经过自己感悟所得,给以加工处理的材料。他写人,是他所了解的意念中的那个人;他写事,是经过他“歪曲”的事,并非纯客观事实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