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ID:23084852

大小:10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04

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_第1页
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_第2页
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_第3页
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_第4页
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_第5页
资源描述:

《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摘要】问题是研究的起点,可以说没有问题意识就没有创造。小学生求知欲旺盛,我们要充分利用儿童的这一心理特点,,从小培育、保护他们的问题意识。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一、改善心理环境,让学生“敢”问;二、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爱”问;三、指导质疑问难,使学生“会”问。  【关键词】问题培养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147-01  正文:“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数学经验或实践上的一个技巧而已,而提出

2、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小学生求知欲旺盛,我们要充分利用儿童的这一心理特点,从小培育、保护他们的问题意识。  一、改善心理环境,让学生“敢”问  5儿童对外界事物有极大的兴趣,而我们的课堂上学生却经常是没有问题可问,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不敢问、不会问,有的对提问有恐惧心理;有的学生自我否定意识较强,有自卑心理;也有的同学认为没什么好问的,形成了懒于提问题的依赖心理。怎样改善学生的心理,让他们在课堂上敢于提出问题呢?  1.因循情境,因材施导  对于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学

3、生我们应当施以不同的疏导和引导。例如:对情绪紧张,担心在课堂上说不清楚的学生,可以让他在课外提;对不敢在大众场合提问的学生,可以让他个别提或在小组内提;对口头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让他把问题写成文字后再提。  2.保护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做到“两正确,一鼓励”,即正确对待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提出的稀奇古怪的问题;正确处理学生在提问中的错误,鼓励学生敢于提出标新立异的问题,逐步使学生由不敢提问、不懂提问转化为敢于提问、乐于提问、善于提问。  二、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爱”问  爱起于思、思源于疑。巧妙设障布疑把

4、学生置身于研究数学问题的氛围之中,能诱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运用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积极、主动、创新地学数学。  1.创设趣味式情境,使学生“趣”中“问”  问题情境趣味化,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情感因素、认知内需,为学生提供新颖有趣的情境,激活探究欲望、唤起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  5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师戴着不对称的眼镜,穿着扣错扣眼的上衣和卷着一只裤管的裤子走进教室,引起学生哄堂大笑,从追问笑因中引出轴对称图形,再引导学

5、生观察人体正面,让学生说出哪些是对称的,现实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类似图形。如此以境生趣的目的就达到了。  2.创设悬念式情境,使学生“奇”中“问”  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将学生未知的数学知识前置应用,展示数学知识非凡的魅力,创设新奇的悬念式情境,以诱发学生揭秘的问题意识。  例如在教学《分数和有限小数关系》时,先让学生在师生游戏的情境中,发现教师能用“看”的方法很快地判别出任意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这时学生非常迫切地提出自己的问题:(1)看什么呢?(2)怎么看呢?带着这两个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讨论探究,发现了“

6、看”的方法。  3.创设动态式情境,使学生“动”中“问”  问题情境动态化,就是在数学中根据知识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能力水平,巧妙设境,让静态的问题动态化,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教学《利息》时,老师为每一小组学生准备一个学具袋,内有一张存款凭条和一张取款凭条,还有一些钱,每组钱的数量不同,然后由各小组自行存款、取款,教师依据其存款年限付给利息和本金,并选择部分数据填入表格,接着让学生观察表格,学生便会萌发这样的问题:利息和本金到底有什么关系,从而引出利率。然后又以同样多本金但得到不一样利息的实例,

7、让学生探究发现利息计算公式,这样整个课堂“乱”中有序,学生大胆地推测和尝试,学得有味、投入。5  三、指导质疑问难,使学生“会”问  问题是数学思维的核心,要让学生学会质疑,首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捕捉“问”的契机,不但爱问、敢问而且会问。  1.变一变,在求异思维中发现问题  学生的求异能力的培养是创新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变一变角度去思考和判断问题,有自己的创见。  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时,学生先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已学过的平面图形,边操作边讨论。讨论中有学生质疑:用两个完全相同的

8、梯形可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那能不能利用一个梯形呢?然后教师鼓励学生操作探索,学生通过操作得出:一个梯形割补成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也可把一个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或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图略)。  最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