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学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学

ID:23082742

大小:10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04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学_第1页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学_第2页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学_第3页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学_第4页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学  【摘要】中学历史课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逐渐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分析、表述历史的能力,以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为实现这一任务,教师必须正确认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树立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教学观。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历史能力培养  中学历史课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逐渐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分析、表述历史的能力,以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为实现这一任务,教师必须正确认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树立以培养学生

2、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教学观。这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应该认识到,历史自身的对象决定了它是庞杂的。具体的历史人物、事件及其它史实如粒粒散落的珠贝,教师就是要让学生“用一条金钱,把这些珠贝贯串起来,挂在自己的脖子上”,这条“金钱”5就是历史能力。由此可见,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运作。因此,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在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掌握知识的前提下完成的。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学生的能力便无法得真正意义的提高。然而在应试教育中,教师往往只一味地狠抓基础知识,忽视能力的培养,比如,特别强调知识点,

3、这儿要记住什么,那么可能会怎样考。表面上看来,知识抓得很牢,学生分数也高,但实际上往往是考什么教什么,教什么学什么,以题代课,以练代学,让学生死记硬背,照搬套用,根本谈不上开发智力、培养能力,这完全是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从控制论的角度讲知识是受动的,而方法和能力是施动的。人唯有掌握了方法、具备了能力,才有持续发展的可能。据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培养学生能力放在关心学生未来的高度上,作为教学的核心去认真对待。  那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去培养学生的能力呢?  一、走进历史,循序渐进,培养阅读

4、能力  阅读教科书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智能的重要前提。有的学者称阅读是“学习之母”、“智慧之源”是很有道理的。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教科书应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我们可精选一些课文,辅导学生阅读,这样,可提高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比如:在讲到“西安事变”这一历史事件时,可用提问引路的方法,围绕问题安排学生阅读课文。为什么会爆发西安事变?张、扬扣押了蒋介石后,该如何处理?红军和东北军中很多将士为什么主张杀蒋?你认为该不该杀蒋?为什么?中共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

5、决对中国历史进程有何影响?中共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给你的启示是什么?学生在阅读时就会仔细思考这一系列问题。然后教师让他们发表见解。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加以启发诱导,使学生能正确理解,掌握西安事变发生的原因、过程及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更深层次的认识到不杀蒋,是从全民族利益出发的高瞻远瞩的表现。从而提高了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能力。5  当然,由于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综合性和史论性相结合的特点,学生阅读时容易遇到许多障碍,也不善于思考,另外一部分学生因基础差,阅读可能抓不住重点。所以,在起始阶

6、段,可以重点训练学生的阅读方法,除了提问引路外,还可以采用审题启示、疑难突破、重点探索、提纲导读等多种方法,把学生逐步引到自觉阅读的轨道上来,从而使他们走进历史,不断提高历史阅读能力。  二、追索历史,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能力  历史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历史思维是培养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认识过去和现在,并预见未来的智力活动。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则有助于学生通过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作出正确的评价,达到“知古鉴今”的目的。但部分学生由于受传统偏见的影响,仍认为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学科,只需死记硬背即可

7、,而不需理论上的思考和理解。因此,教师应十分注意利用历史学科内容丰富,纵贯古今,横揽中外的特点,立足于特定历史本身的中心问题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提出各种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创设思考情境,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分析、比较、综合等多种途径,逐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比如:讲“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系列思考题启发学生阅读、思考、寻求答案。“一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一战的性质如何?意大利为什么要加入协会国作战?1917年发生的加速大战结束的因素有哪些?”组织学生多角度的讨论思考,从而深层次地理解帝国主义

8、各国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帝国主义掠夺性的本来面目,以及深刻认识十月革命对大战结束所起的重要作用。理解“战争引起了革命,革命制止了战争”这一科学的论点,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又比如:讲“5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课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较轻松掌握基本史实。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问:“为什么在1929-1933年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