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温暖的生态海洋:自然·环境艺术·生态批评

简述温暖的生态海洋:自然·环境艺术·生态批评

ID:23028932

大小:59.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1-03

简述温暖的生态海洋:自然·环境艺术·生态批评_第1页
简述温暖的生态海洋:自然·环境艺术·生态批评_第2页
简述温暖的生态海洋:自然·环境艺术·生态批评_第3页
简述温暖的生态海洋:自然·环境艺术·生态批评_第4页
简述温暖的生态海洋:自然·环境艺术·生态批评_第5页
资源描述:

《简述温暖的生态海洋:自然·环境艺术·生态批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简述温暖的生态海洋:自然·环境艺术·生态批评温暖的生态海洋:自然·环境艺术·生态批评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温暖的生态海洋:自然·环境艺术·生态批评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人类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摘要]在这篇访谈中,斯科特·斯洛维克教授对个人的生态批评研究历程做了回顾和总结,为我们研究文学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如:人与自然、环境艺术与自然、环境文学与生态批评、比较生态学、生态批评的第三波等。斯洛维克还评价了生态批评当前在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最后,他肯定了生态批评良好的研究态势,希望读者能从文

2、本分析和跨学科中汲取营养,在文学文本的生态维度和其他人文表述中有所建树。  [关键词]斯科特·斯洛维克;生态批评;环境文学  []A[]1674-6848(2013)03-0102-07  笔者利用在内华达州立大学访学的机会,对当代美国著名生态批评理论家斯科特·斯洛维克教授作了访谈。斯洛维克教授是美国生态批评运动的主要倡导者,美国文学与环境协会(ASLE)的创会主席,现任《文学与环境的跨文化研究》(ELSE)主编。  苏冰:斯洛维克教授,最近我正在读沙门·鲁塞尔的《饥饿:一个非自然的历史》(2005)。该书的第一章(TheHungerArt

3、ists),她谈到形形色色的人——有的有各种怪癖、有的极度肥胖、有的厌食,里面有句有意思的话,“人类在硬件上是被设计成吃了又吃的,并且特别要吃脂肪多的食物,因为我们不经常获得这类食物。”人为什么有种种的不同?以生态批评的视角,您怎么看待人与自然的联系?  斯洛维克:莎曼·拉塞尔这本书我也读过,她谈到种种不同的个人和不同怪癖,主要体现在他们与环境的不同关系上。像魔术师大卫·布莱恩,2003年在靠近伦敦塔桥的地方悬空吊起一个大箱子,体积是6英尺×6英尺×3英尺,不吃不喝,在里面他呆了54天。他真的没有饮水?有没有呼吸空气?这个公众称之为“A.B

4、.”的465磅重的苏格兰人曾与上世纪60年代中期节食13个月,减掉276磅体重。即使在他长期的节食期间,“A.B.”先生仍然依赖地球、依赖自然存活。纵观历史,所以人类都要依赖与自然的种种联系而存温暖的生态海洋:自然·环境艺术·生态批评由.zbjy.收集,如需论文可联系我们.活。  人类文化的多元性决定了有人要么对自然漠然置之,要么像西蒙·C.埃斯托克所言,人类对自然采取对抗性的态度,认为人的成功和安逸的生活要求人类制约并开发自然,而不是生活在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栖的世界上。艾斯特克把这种与自然的对抗态度称作“生态恐惧”,这种恐惧会导致对自然的

5、藐视、改造和破坏,你们有句话叫“战天斗地”吧。  其实这也是一个悖论,不可思议而反讽意味的悖论,人离不开自然,但是又习惯于认为个人能摆脱生理需要的累赘。人自认为足够聪明,能够克服我们地球上种种现实存活困难:空调可以调节室温、蔬菜水果不随时令、出行飞行一日万里、任何动物都能满足人的口腹之欲,即使黑猩猩,这种人类的近亲,仅管比起人来,体型更大,力量更强壮,也会成为人类盘中之餐。我们所有人,在各个方面,都有以上行为。我也如此,尽管我被称作所谓的“生态学者”。在当代互联X时代,有些学者甚至于提出物质世界不再是人类存活的唯一,人类同时也存活于X络世界

6、,诸如此类。但是,人类需要吃喝,需要呼吸,需要一块实实在在的土地立足,许多人认为人类在精神上难以满足,除非他们感到清风拂面,听到园中鸟鸣啾啾。  本能地,有人喜爱生物,有人厌恶生物,这些行为表明了人对自然的关系的复杂和矛盾。事实上,不能将二十一世纪、城市化、第一世界等简单地定义为工业化的结果或者后现代的怀疑推理。人类文明初始,就从实用、审美和哲学等方面审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怎样耕种?怎样狩猎?南部欧洲的比利牛斯山洞穴里墙壁上怎么画出麋鹿和公牛的毛色?蓄养动物和野生动物的区别是什么?  为了反击西蒙·C.艾斯特克的“恐家症”,生物学家爱德华·

7、威尔逊提出“生物自卫”,一种对生物本能的喜爱,有人将此延伸,认为它是人类的一种整体生态的纯粹的情感,会升华人类行为,督促越来越多的人投入生态保护的队伍。  苏冰:您谈到的人类以实用、审美和哲学等方面审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比利牛斯山洞穴墙壁上的麋鹿和公牛的图画,是否“环境艺术”?“环境艺术”以审美方式探索和描写人与自然关系的交流手段,是否有利于帮助我们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斯洛维克:谈到“环境艺术”,想起几个月前,在法国南部的图卢兹市我进行了系列学术讲座,期间参观了尼奥洞窟,洞窟延伸地下半英里深,洞壁上绘满了羚羊图案,距今约有1400

8、0年。其它附近的洞窟,像拉斯科洞窟壁画还要再早数千年。几天后我又到了美国华盛顿州的西雅图,造访了摄影师克里斯·约旦,他善于使用尖端电脑软件处理影像为SUV、和塑料袋等产品进行LO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