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025895
大小:52.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03
《试论“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从《受戒》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试论“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从《受戒》看关键词:汪曾棋 《受戒》 佛教文化 人性 欢乐论文摘要:和尚恋爱在中国传统文学中是一个禁区.汪曾棋的《受戒》却将宗教与爱情,佛性与人性和谐地融为一体.《受戒》消解了佛教作为信仰的严肃性,漠视佛教的清规戒律,张扬人性,倡扬人们充分地享受生活,回到人间佛教中,构建了一个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美好世界。这是《受戒》中体现的佛教文化意识,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以儒家为主流,儒道佛教精神共同构成的艺术化的人生. 试论“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从《受戒》看关键词:汪曾棋 《受
2、戒》 佛教文化 人性 欢乐论文摘要:和尚恋爱在中国传统文学中是一个禁区.汪曾棋的《受戒》却将宗教与爱情,佛性与人性和谐地融为一体.《受戒》消解了佛教作为信仰的严肃性,漠视佛教的清规戒律,张扬人性,倡扬人们充分地享受生活,回到人间佛教中,构建了一个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美好世界。这是《受戒》中体现的佛教文化意识,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以儒家为主流,儒道佛教精神共同构成的艺术化的人生.汪曾棋的代表作《受戒》发表于1980年们匕京文艺》,讲述了一个小和尚明海和农家少女小英子的纯真恋情,概而言之,就是和尚恋爱的故事
3、。和尚恋爱在中国传统文学中是一个禁区,有违教义,作家往往避开或者持一种贬斥的态度。在佛教教义中,现实的人生是一片苦海,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的只是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僧会苦、求不得苦以及五阴盛苦。造成诸苦的原因在于无明(愚迷暗昧,不明佛理)和渴爱所引起的贪和欲,从而导致生死轮回。因此就要念经、修行、持戒、彻底断灭人在世俗中的欲望,达到无苦涅架的境界。显然,佛教是主张克制、压抑、甚至消灭众生的各种欲望包括爱欲,达到无爱无欲、无死无生、寂灭一切烦恼、圆满一切功德的至高境界。但在汪曾棋
4、的小说《受戒》中,我们看到的却是截然不同的景象。小说描写了一幅其乐融融的生活情景,人们在这里自由快乐地生活着。本来,佛教象征着信仰,可小说完全消解了佛教作为一种信仰的严肃性及其修行的庄严性。《受戒》中和尚出家之地叫草莽庵,庵本住尼姑,和尚应住在庙里才符合佛理,在小说中却产生了错位,本是菩提庵还被人们叫讹成了草荞庵。仁山,作为庙里的方丈,他的工作本应是做法事、念经,可他在庙里不穿袭装,袒露着肚子,跟拉着僧鞋,一天到晚抱着算盘做会计,好似店里的小伙计。当然他们偶尔也做法事,常做的是放焰口,可庄严的法事被他们
5、这么一弄也变成了耍把戏似的:几十个和尚,穿绣花装装,飞饶。这哪是念经,这是耍杂技。明海出家既不是为逃离人间苦海,也不是尊崇佛教信仰,而是为现实的功利目的所诱惑的:当和尚有很多好处。一是可以吃现成饭。二是可以攒钱。积攒起来,将来还俗娶亲也可以;不想还俗,买几亩田也可以。和尚,在当地成为一种有利可图的职业,明海受戒也是为了领一张和尚的合格文凭而已,传统意义上的佛教价值观在小说中轰然瓦解.又复千里吊爱,似俗非俗,此盖宗教与爱情之冲突点也。佛教认为爱为秽海,众恶归焉。阪依我佛,就必须遵守戒律,舍弃女色,斩断情根
6、,才能领悟佛门禅理,进入涅架境界。但是,在汪曾棋的《受戒》中,我们看到的是佛国的清修与俗世的幸福,僧徒的功德与凡夫的爱欲,两者是兼而得之、互不冲突的。它反映了汪曾祺本人对于佛教与人生关系的一种见解。在看来,佛不是要人断绝人生乐趣,而是要人们在佛智的启导下充分地享受人生的欢乐,佛性与人生之至高境界是一而不二的,是融会在一起的.因此,汪曾棋在小说《受戒》中正视人的各种欲望,宜扬人的爱欲,并且无意于用各种清规戒律来禁止它。相反,在佛性与人性当中,他选择了人性的解放和张扬,在佛性与人性融汇之中,无有众苦,但受诸
7、乐,七情六欲,人皆有之,任何一个人都难把凡间事物一刀了断。《圆觉经》云: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可知众生的存在与淫欲密切相关,淫欲的烦恼在人类世界是难以戒绝的,而否定、压制人的各种本能欲望包括爱欲也是对人性的扼杀,不合人之情理。汪曾棋在谈到他的《受戒》时也说:我认为和尚也是一种人,他们的生活也是一种生活,凡作为人的七情六欲,他们皆不缺少,只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汪曾棋在小说中描述着和尚有滋有味地过日子,正是将佛教世俗化的表现。佛教以慈悲为怀,慈,即慈爱众生,给予快乐;
8、悲,即怜悯众生,拔出困难。可是,佛教文化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成为普度众生的良药,现代意识的复苏可能冲击佛教的某些理念。佛教文化是中国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印度传入中国以来,就在中国汉化和民族化,不少统治者和一些社会改革家对佛教不断进行改造以适应中国国情和民情.1913年,太虚大师吕淦森和杨仁山等人在南京创设了中国佛教协会,提出了教一理革命、教制革命、教产革命三大口号,使佛教回到人间并世俗化。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星云大师为代表的一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