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报刊常见法律用语错误辨析

[法学]报刊常见法律用语错误辨析

ID:22989939

大小:66.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1-02

[法学]报刊常见法律用语错误辨析_第1页
[法学]报刊常见法律用语错误辨析_第2页
[法学]报刊常见法律用语错误辨析_第3页
[法学]报刊常见法律用语错误辨析_第4页
[法学]报刊常见法律用语错误辨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法学]报刊常见法律用语错误辨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报刊常见法律用语错误辨  随着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发展,法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日益密切,法制新闻越来越受到媒体的重视,大量的法律术语也随之频频出现于新闻报道之中。在相关的新闻报道中,法律术语的准确表述,既有利于提高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精确性,也有利于向广大受众普及法律常识。然而,法律用语错误,则不但影响法制信息传播的准确性,而且误导受众,损害法律的尊严,有的甚至侵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引发新闻官司。  美国著名报人约瑟夫.普利策说:“一家报纸在其新闻、标题及社论页中最要注意的是准确、准确、再准确。必须把每一个人——编辑、记者、通讯员、改写员、校对员——都与报纸联系

2、在一起,让他们相信准确对于报纸就如贞操对于妇女一样重要。”  新闻报道的准确性要求,历来受到报人的高度重视。就法制新闻报道而言,其准确性要求,不但包括事实、标题和评论,而且包括法律用语。  据有关学者考察,前些年,新闻报道中法律用语错误的现象相当普遍。  近些年来,随着“普法”的深入,新闻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积累不断提高,新闻报道在准确使用法律术语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最近笔者在翻阅一些主流报刊特别是法制类报刊时发现,法律用语错误的现象,仍然时有所见。  归纳起来,报刊上常见的法律用语错误,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形:         

3、            一是张冠李戴,主体错位。  法律是一个特定的专业范畴,有着专门的法律术语和特定的表达方式。有些法律术语,尽管只有一字之差,但却分属不同的法律范畴,有着特定的使用主体和含义,不能互相错位和替代。比如,“议案”与“提案”,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使用的主体各有不同,不能互相混淆和替代。根据《代表法》第9条之规定:人大代表“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属于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范围内的议案”;而“提案”则是指参加政协的团体或个人,向全体会议或常务委员会提出的经提案委员会审查立案,交付有关单位办理的书面意见和建议。可见,“议案”属

4、于人大职权范畴,而“提案”则属于政协职权范畴,二者分属两个不同的职权范畴。但是,有的媒体在报道中却把人大代表的“议案”误作“提案”,或者相反,把政协委员的“提案”误作“议案”,造成了主体的错位,不但影响了报道的准确性,而且混淆了不同的法律概念。   又如,“被告”与“被告人”这两个称谓,表面上看来都是指在法庭上处于“被告”席的人,但它们却分别指代两种性质完全不同案件的诉讼主体:“被告”,是指民事诉讼案件中与“原告”相对应的当事人;而“被告人”,则是指刑事诉讼案件中与“被害人”、“公诉人”相对应的当事人。   在民事诉讼案件中,“被告”与“原告”双方的地位是

5、平等的,享有平等的诉讼权利,不能因为成为“被告”而被视为或者自以为是权利、名誉等受到了损害。   在刑事诉讼案件中,“被告人”一般被指涉嫌刑事犯罪的人,涉嫌犯罪情节严重的,其人身自由依法受到办案机关的某种限制。然而,尽管如此,在人民法院对其作出有罪判决之前,也不能称之为“罪犯”,而只能称为“被告人”或者“犯罪嫌疑人”。   有的报道,把民事纠纷案中的“被告”写成了“被告人”;或者相反,把刑事案件中的“被告人”误作“被告”。这里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造成了两个不同性质案件主体的错位。   二是意义相近,似是而非。   有些法律术语,从一般语言学理解,似乎意义大

6、体相近。但是,在法律范畴,它们却有着特定的适用对象和适用场合,各自有着严格的界定,不能互相混淆和替代。   比如,在司法诉讼过程和其他法律事务中,有“告知”、“宣告”、“宣读”、“宣布”等术语,它们意义相近,都有告诉和宣示的意思,但是它们的使用主体、适用对象和适用场合各有不同。“告知”是执法者对于相关当事人而言的,又分为处罚告知、权利义务告知、法律程序告知和法律后果告知等不同情形。例如,交通警察处罚交通违章、违法事件时,要“告知”违章、违法司机被处罚的原因、依据、结果和申诉手段;法官在开庭审理案件时,要“告知”相关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与义务等等。“宣告”、

7、“宣读”和“宣布”,是相对于包括当事人在内的更广泛的公众而言的。其中,“宣告”用于宣告判决、宣告破产、宣告死亡等;“宣读”用于宣读起诉书、宣读证人证言、宣读鉴定结论、宣读勘验笔录等;而“宣布”则用于宣布开庭、宣布法庭纪律、宣布案由、宣布合议庭组成人员、宣布休庭等。   有的媒体在相关报道中,往往把依法应为“告知”的,却写成了“告诉”或“宣告”;有的把依法应为“宣告”的,却误为“宣读”或“宣布”;也有的把依法应为“宣布”的,误为“宣告”或“告知”;它们意思虽然相近,但因适用对象和场合不当,有违法律用语之规范。   这类法律用语错误,也许因为其意义比较相近,错

8、误界限并不十分明显,所以也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它们以似是而非的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