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984540
大小:20.68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1-02
《《敬业与乐业》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区有关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加快我乡经济建设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进程《敬业与乐业》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 2.摘录并积累大量经典语句、格言。 3.初步学习“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4.仔细体会演讲和口语特色的巧妙结合。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并联系自己的实际,用敬业与乐业的态度对待生活。 2.理解这篇演讲词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切领
2、悟与质疑问难。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文录音及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梁启超的有关资料,课堂质疑与辩论。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1.精心导入近年来,该市紧紧围绕“全省进前列,百强上位次”的发展目标,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进程,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区有关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加快我乡经济建设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进程 同学们,请反思一下自己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在你的学习过程中
3、,是否能做到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呢?你怎样才能把学习当一件乐事呢?为此,梁启超先生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生活原则。《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文章《敬业与乐业》 (出示教学目标并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 先由学生交流各自准备的有关梁启超的资料,然后教师做适当补充。(多媒体出示) 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著名学者。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字卓如,号
4、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与其师康有为一起领导了“戊戌变法”。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二、检查预习 给加点的字注音: 旁骛亵渎强聒不舍佝偻承蜩 三、整体感知 [过渡]《敬业与乐业》是一篇说理深刻结构层次清晰的文章,听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思考下列问题。 多媒体出示问题组:近年来,该市紧紧围绕“全省进前列,百强上位次”的发展目标,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全面推进农业
5、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进程,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区有关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加快我乡经济建设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进程 ①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在文章的哪部分提出来的? ②作者在文章中先后谈了哪几个问题? (这两个问题的设置,意在让学生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和思路,帮助学生进行第一次感知,为此后进一步理解文章做铺垫。) 播放课文录音。 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然后讨论,全班交流,学生互相评论补充,明确问题要点: 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我确信‘敬业乐
6、群’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它在文章的开头部分提出来的。 ②.作者先后谈了“有业之必要”、“要敬业”“要乐业”三个问题。 四、研读揣摩 学生自读课文1-7段,思考下列问题 (用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1.试解释中心论点的含义。 2.作者在论证“有业之必要”时,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找出来,试做具体的分析说明。 3.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的论证“敬业的重要性”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学生自读课文后思考,前后桌四人小组讨论研讨。然后全班交流,学生相互补充,最后统一答案要点:近年来,该市紧
7、紧围绕“全省进前列,百强上位次”的发展目标,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进程,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区有关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加快我乡经济建设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进程 1.略。 2.一是举例论证。举了孔子和百丈禅师的例子,说明有业的必要性。一是道理论证。引用儒门和佛门的话,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 3.先解释什么是敬。引用朱熹的“主一无适便是敬”,解释“敬业”的含义就是专心至志、心无旁骛;接着,用设问句提出“
8、业有什么可敬的,为什么要敬业”;最后用设问句“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过渡并引导,再次回到“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是敬”。 在这部分中,作者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和事例论证的方法。引用朱子的话解释什么是敬,是道理论证;举拉黄包车和当大总统的例子;举佝偻丈人承蜩的例子,论证忠实才能做到敬业:引用曾文正的话,孔子的话和庄子的话,都是为了强调一个道理:“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五、质疑问难 1.学生发问。鼓励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