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从模态到言外行为与符号学距离

谈从模态到言外行为与符号学距离

ID:22960261

大小:62.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11-02

谈从模态到言外行为与符号学距离_第1页
谈从模态到言外行为与符号学距离_第2页
谈从模态到言外行为与符号学距离_第3页
谈从模态到言外行为与符号学距离_第4页
谈从模态到言外行为与符号学距离_第5页
资源描述:

《谈从模态到言外行为与符号学距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谈从模态到言外行为与符号学距离----英语教育论文-->摘要:传统观点认为,模态与言外行为不相区分,认为二者都表达了说话者对于命题内容的态度,试图在二者之间建立直接的联系,并将二者归于语义学的范畴。笔者认为,模态与言外行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属于语义学,后者属于语用学。在模态和言外行为之间存在一段符号学旅程。从符号学角度分析,模态符号由能指—模态指示词和所指—模态功能组成,然后模态符号整体充当言外行为符号的部分能指和另外一些能指手段共同指向言外行为的内容功能。从模态化指示词到言外行为功能的实现,中间经历了一系列符号学意指转换过程。从符号学角度分析从模态到言外行为间的符号学距离,有助于

2、清晰掌握模态和言外行为之间的关系。关键词:模态;言外行为;符号学距离传统观点认为,模态(modality)与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act)不相区分。有人认为话语的言语之力与话语模态是相似的,因为二者都表达了说话者对于话语内容的态度,如断言、疑问和请求等[1]100,[2]13。也有人用形式逻辑整合模态与言外行为,建立言外行为逻辑,认为二者同属于语义学[3]1-19。还有人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实施言外行为等同于表达某种态度,并提出表达态度的言外行为范例[4]78-92。更有人试图在言外行为功能与情态表达法之间建立直接联系[5]31,55。笔者认为,模态与言外行为既相区别又有

3、间接联系。模态属于语义学范畴,而言外行为则属于语用学范畴,从模态到言外行为的实现实则体现了从语义学到语用学的一次符号学旅程。一由于费尔默(Fillmore)在其格语法中提到句子是由模态(M)和命题(P)组成的观点,且集中研究命题中的格问题,而对情态问题置之不谈[6]35-36,这为后人研究模态逻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模态是指说话者对于自己所说话语的评价,表明了说话者对命题内容的相信或信守程度。而言外行为则是关注说话者对听话者的态度。二者属于两个不同层次的符号系统,前者属于语义学层次上的符号,而后者属于语用学层次上的符号。模态符号的能指由模态指示词组成,如情态动词、信念动词、表达愿望或必要

4、性的动词、评价形容词、判断副词等;模态符号的所指包括价值判断功能,如客观功能(ontic)、认知功能(epistemic)和道德功能(deontic)。而言外行为符号则是交际系统的最小符号单位,其能指包括句子命题模态符号和语境,而其所指则是说话者的意图和完成的言语行为如断言,命令等。换句话说,模态符号能指与所指的结合体与其它能指单位共同构成了言外行为的能指单位。模态符号是基于符号内容的初级符号系统,而言外行为符号则是基于语境的二级符号系统,以雅可布逊(Jokobson)的言语交际模式来看二者之间的关系,模态仅涉及六要素中的三个要素:发送者、符号媒介、信息,而言外行为则包含了所有六个要素

5、,即发送者、符号媒介、信息、接受者、渠道和语境。而用巴尔特的符号层级理论观之,则模态符号是初级符号,基本上隶属于外延符号学的范畴,是言外行为符号能指的部分构件,而言外行为符号则是建立在模态符号基础上的更高级符号,隶属于内涵符号学的范畴。不管怎么说,虽然模态与言外行为的符号能指手段有重叠的部分,二者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命题是语义学的核心研究内容,而模态则被认为是对命题的最高层次的语义组织手段。模态符号的价值内容被格雷马斯[7]7归纳为四类:欲(vouloir)、应(devoir)、能(pouvoir)和知(savoir)。英语文献中的四个对应词是:volition、necessity、p

6、ossibility和belief。格雷马斯认为命题可分为两类:状态陈述(etre)和行为陈述(faire)。每一种模态价值与命题类型搭配都可形成一种对命题的模态化,如应算子N(necessityoperator)对一命题P的模态化表达式可写成N(P)。将四个模态谓词与两类命题陈述进行搭配,可得出八种模态化过程。若将四类模态谓词用M来概括,则模态化过程表达式可写成M(P)。在此表达式的不同位置加入否定性算子“~”,该表达式则能衍生出三个亚形式:M(~P),~M(P)和~M(~P)。例如对“做”命题的“能”模态化过程可表现为四种形式:能做,能不做,不能做和不能不做。再如对“是”命题的“应

7、”模态化过程可表现为四种形式:应是,应不是,不应是,不应不是。当然这四种形式只是模态化过程中较典型的状态,其间还有过渡状态。例如,在“知”模态中,说话者可以利用各种模态符号能指手段:相信类动词,否定词,形容词或副词等来表达模态符号的所指价值功能——说话者对某一命题不同的相信程度。阿伦[8]289-90提出的模态梯度论很能证明这一点,他认为在以下这些表达法中:knoostcertainthatP,thinkthatP,believethatper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