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经济学说史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从“亚当·斯密问题”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摘要:“斯密问题”反映了市场经济的矛盾,一方面承认利益驱动,另一方面要求有道德正义。利己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既有促进作用又产生一些危害,需要加强以利他为主的道德建设,来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实现利己与利他的统一。关键词:斯密问题利己利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一、引言亚当·斯密是18世纪英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者,也可以说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创始人,被称为“西方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一生中有两本重要著作,一本是经济学的经典《国名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问题研究》(以下简称《国富论》),
2、另一本是在伦理学上有重要地位的《道德情操论》。《道德情操论》出版于1759年4月,亚当·斯密分别于1761年、1769年、1774年、1781年、1789年作了五次修改;《国富论》1776年出版,至1786年第四版亚当·斯密共作了三次修改;我们可以看出事实上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上倾注了更多心血,同时作为道德哲学教授,他本人对《道德情操论》的重视和评价也超过了《国富论》。[1]在《道德情操论》中他把人的同情心作为其理论的出发点,宣传了人性中有诸如合理、克已、仁爱、公道、慷慨、公德心等等,设定了利他的道德人角色的人性。将人类正义感和其他一切道德情感的根源归于同情;而在
3、《国富论》中则把利己心看作是人的本性,提出了经济人角色的人性利己;提倡利己主义,认为人是以个人私利来从事活动的。将人类经济行为归于自私。《国富论》中利己的“经济人”与《道德情操论》中利他的“道德人”形成巨大的反差,仿佛斯密“研究道德世界的出发点是同情心”,而“研究经济世界的出发点是利己主义”,一种人性本恶的经济利己主义个人目的论与一种人性本善的道德利他主义社会道义论,便矛盾而奇妙的共生于作为思想家的斯密理论之中这就形成了所谓的“亚当·斯密问题”。二、“亚当·斯密问题”的提出斯密问题不是由斯密本人提出,而是由德国历史学派的经济学家们发现和提出的。对于谁是斯密问题的最早提出
4、者,学术界尚无一致的意见。国内著名经济学家陈岱孙则认为,斯密问题是德国历史学派最早提出的,他在《亚当·斯密思想体系中,同情心和利己主义矛盾的问题》的论文中写到:“德国的旧历史学派早在19世纪中叶就提出了这一论点。布隆诺·希尔德布兰德(1812-1878),在《现在和将来的国民经济学》(1848)和卡尔·科尼斯(1821-1898),在《历史方法观的政治经济学》(1853)二书中,首先提出斯密是在写作二书间17年中改变了他的观点的,而这一改变是斯密于1764-1766年间访问法国的结果。”[2]不同意见分歧的焦点是斯密问题的提出者是旧历史学派还是新历史学派上,从现有的资料
5、来看,还是新历史学派提出的说法更为可信。三、“亚当·斯密问题”研究的综述德国历史学派提出的斯密问题,引起了经济学家的极大兴趣。学术界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激烈的争论。在争论中主要形成了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即“对立论”和“统一论”。当然,这里的论争也像其他任何论争一样,也存在着一个属于中间派的第三种观点。这种观点虽然承认斯密的经济与伦理思想是相互矛盾的,但却认为这是因为斯密所关注的问题论域不同,所以不能把两者强行拉到一起进行比较。比如,陈岱孙在文章中写道:有人认为两者的矛盾是真实的;但认为二书针对者为不同的问题。《道德情操论》所涉及者是广泛的社会道德问题;而《国富论》所涉及者
6、只是较为狭窄的人类经济行为的问题。两者疆界不同,互不干涉。[3]对于这种所谓中间派的观点,在学术界的影响不大。“对立派”认为:斯密在《情操论》中的出发点是利他,而在《国富论》中的出发点是利己,这反映了斯密思想体系前后的碰撞和矛盾。前苏联著名经济学说史专家卢森贝在其三卷本《政治经济学史》中对这一问题的分析比较有代表性。卢森贝认为,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研究的是道德世界,其出发点是同情心;在《国富论》中研究的是经济世界,其出发点是利己主义。他“没有能够把两个世界联系起来,”其原因是斯密不能把经济看作是基础,把观念形态看成是上层建筑,这就产生了二元说,而根源在于“受资产阶级的
7、自然的本性所决定的。”[4]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陈其人教授也认为:“斯密既研究人的物质生活,又研究人的精神生活,研究精神生活时,他是唯心主义者,并不理解精神生活是由物质生活决定的,认为人总有一种抽象的同情心,这见于他较早的著作《道德情操论》;研究物质生活时,他是唯物主义者,认为物质生活受经济规律的支配,这见于他的代表作《国富论》,但在《国富论》中并没有清除《道德情操论》中的唯心主义观点,以致在分析遇到矛盾时,便倒向唯心主义。”[5]“统一论”则认为:斯密的思想体系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它们都是从人的利己本性出发的,且都是其道德哲学思想体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