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938592
大小:93.0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8-11-02
《电子期刊对于学术交流模式的影响—转变过程中》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电子期刊对于学术交流模式的影响—转变过程中摘要本文概述了传统纸质期刊向电子期刊的过渡过程。文中通过实际数据,论及开放存取、机构典藏和论文引用等问题;并且对比以往事例,探讨社会因素对于信息科技的影响。尽管电子期刊日益成为学术交流传播的主流,它的权威性和长久贮存性仍然是有争议的。论文关键词:电子期刊,学术交流模式,期刊过渡,开放存取,经费危机 I-1.传统期刊发展的回顾 现代科学的发展始于14~16世纪欧州文艺复兴时期,当时科学家相互交流的学会组织有30多个[1],其中大部分在意大利。15世纪后期和16世纪,活字
2、印刷技术在欧洲开始推广[2];从此,以学术交流活动为背景的学者写作,能够广泛传播并且具有学问探讨的功能。 真正由学会主导并且持续发行的学术期刊,始于1665年英国的《伦敦皇家学会哲学学报》(PhilosophicalTransactionsoftheRoyalSocietyofLondon)[3]。这里的哲学是指自然科学;当时学会带有地域名称,学术讨论范围很广。期刊通过同行评议、编辑、出版和发行手段,使学术论文规范化并便于传播和典藏。期刊上的论文,体现了学者工作成果获得承认,以及科学知识在不断切磋中积累和发展。
3、 19世纪逐渐出现不同学科,学术研究日益专门化。这时木浆纸供应充沛,印刷效率也提高很多;学术期刊数量显著增加。 到20世纪、特别是二次大战后,学术期刊数量急剧增长。据统计,知识文献大约每15~20年数量增长一倍[4]。从1975到1995年,美国学术期刊从4175种增加到6771种;期刊论文从312,200篇增加到577,100篇[5]。 根据北美地区的普遍调查[5],学者阅读期刊论文多于其它文献,并且论文阅读对于不同部门工作的学者都非常重要:30%以上教授认为对教学工作是必需的,近40%的科学家认为对于研
4、究工作是不可缺少的。工作成就较高的学者阅读论文数量多些:在大学内,授予教学荣誉的教授平均论文阅读量多20%,授予科研荣誉的平均阅读量多33%;在其他工作机构获得荣誉奖励的学者,论文阅读量甚至多60%。 I-2.期刊进入互联网时代 1969年计算机联机系统阿帕网(ARPA)建立,开始用于信息的传播交流。不久便出现电子期刊的试验计划,主要有:美国的电子信息交换系统(EIES)实验室(1976~1981)[6],以及英国的伯明翰大学和拉夫堡大学电子网络开发(BLEND)实验室(1980~1985)[7]。 期刊
5、采用电子信息交换模式,使信息传播极其迅速并且无远弗届;此外,电子期刊具有强大的信息检索功能。 这一时期中,计算机办公系统和网路浏览操作系统迅速发展和普及推广。政府也对数字信息系统的基础设施大力支持,这时美国提出数字图书馆先导研究计划(DLII)(第一期1994~1998)[8],欧洲也建立全球性图书馆联盟(BibliothecaUniversalis)(1995),提出G7数字信息试验计划[9]。 1994年万维网成立,电子期刊开始迅速发展。 II.电子期刊的兴起 II-1.电子期刊的产生 上世纪
6、七十和八十年代电子期刊的试验时期,计算机联网与文件传输技术尚不成熟,并且电子期刊与读者群体很小[10]。 九十年代初,开始出现经过同行评议并正式发行的电子期刊二十余种(1990~1993年)[11]。到九十年代中期,电子期刊在各大图书馆开始普遍收藏(图1和2)[12];这时,文献检索型电子刊物获得推广应用[13]。 传统纸质期刊的出版商,这时也开始了电子期刊的试验计划;例如Elsevier公司提出TULIP(大学特许使用)计划,与美国9所大学合作,探讨Elsevier期刊的内容数字化复制后,联网传输与使用问题
7、[14]。 数字化复制的电子期刊,以及与纸质期刊并行发行的电子期刊,具有期刊文本内容网上超链接功能,以及对期刊、标题、目录、摘要等网上检索功能。 到1999年,电子期刊的数量增长到8000种以上,其中90%是纸质-电子期刊[15];另一种统计指出,完全由网上编辑发行、经过同行评议的纯电子期刊约1000种[16]。 图1美国图书馆电子期刊经费支出(1995-2001) 图2美国图书馆物料经费和电子设施经费年增长率(1995-2001) II-2.期刊使用的变化趋势 表1中比较了电子期
8、刊出现初期(1990-1993)、电子期刊的发展期(2000-2002)以及发展期中充分运用电子期刊的群体(2001-2002)这三种不同阶段电子期刊使用份额逐步增加的情况[17]。 学者为了工作获取的信息中,学术期刊论文占主导地位(见图3)[18];获得论文信息的方式和阅读论文的目的见表2和表3[18]。 学者阅读论文的数量近年来迅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