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意识的链接与文学的选择 ——对中国现代文学

宗教意识的链接与文学的选择 ——对中国现代文学

ID:22933452

大小:78.00 KB

页数:28页

时间:2018-11-02

宗教意识的链接与文学的选择  ——对中国现代文学_第1页
宗教意识的链接与文学的选择  ——对中国现代文学_第2页
宗教意识的链接与文学的选择  ——对中国现代文学_第3页
宗教意识的链接与文学的选择  ——对中国现代文学_第4页
宗教意识的链接与文学的选择  ——对中国现代文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宗教意识的链接与文学的选择 ——对中国现代文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宗教意识的链接与文学的选择——对中国现代文学【内容提要】中国是个宗教氛围并不浓厚的国家,儒家文化的亚宗教性质承担了人的终极关怀使命。近代开始,中国社会主导意识倾向有意排拒了儒家思想文化体系,“舶来”思想意识中也漠视了宗教的有效成分,这是当代中国文化建构中的一个结构性欠缺。现代文学发展中人道主义思想的薄弱,当代文学中武侠小说等的涌现,从不同侧面认证了这一历史吁求。中国文学一直在寻找可以负载相关内容的现代言说模式。【关键词】宗教意识/儒家思想/中国文学一、问题的提出中国是个宗教氛围并不浓厚的国家,现当代中国社会的绝大多数国

2、民并无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信仰。不仅现在如此,历史上虽然不时也有最高统治者信佛念经,引得普通百姓风闻景从,但从总体上说,中国并没有形成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国家的强大宗教传统。早在20世纪30年代周作人就注意到了这一事实,“中国是——非宗教的国民。”[1]这是一个基本事实。宗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本文的题义和本人的能力都不允许我们在这里对它展开全面讨论,但有一点可以申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因深受西方启蒙心态的影响,对宗教多半抱着否定和排拒的态度”[2]。这一倾向很值得玩味。如果说人类的“宗教情

3、结”中有某种人的生命哲学和人的终极关怀期待,那么,无论哪个民族,宗教组织、宗教仪式、宗教制度可以或缺,宗教意识却不同程度地都存在。问题只在于具体宗教意识的显性特征是什么以及用什么方式把这一宗教意识呈现于具体社会文化结构中来,并不存在有还是无的问题。中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信仰,并不表明中国人没有宗教意识和人生信仰,儒家文化传统对于中国人来说具有某种“亚宗教”的价值。正如有的学者所言:“儒家思想作为哲学人类学的一种形式,充满了深刻的伦理宗教的意蕴。它对人的宗教性的唤起和它对人的理性的表达一样充分。”[3]所不同的是,以儒

4、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伦理宗教意识的唤醒,(注:这里所说的以儒家思想为代表当然不仅是指儒家思想,至少还应包括道家,只是本文的题旨不是对中国宗教意识进行全面、具体辨析,故而从略。)不是以宗教信仰的形式,而是以人的生命价值理念形态达到的。众所周知,无论是哪一种宗教都或多或少地包含有对现实人生的怀疑,佛教的修来世、基督教的救赎意识等都是如此。正是在对现实人生和彼岸人生的形式辨识中,发展起了宗教的思维架构,在这一架构中融入了人的伦理意识和终极关怀方式,建构起了人的生命哲学演义形式。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传统没有走这一

5、条路,它用坚定的现世精神为人的伦理生命意识搭构起了拓展生命哲学的平台,只有上帝和佛主才能办的事,儒家文化传统用祖先和人格崇拜来代替了。一个人,如果死亡是他的最大威胁,那么他将无所畏惧,许多丧心病狂的邪佞之徒,之所以能做出伤天害理的事,就是因为他们除了死而外,不存在别的顾忌;如果有一种连死也不能缓解的紧张,那么当人在做出某种选择时,就将幻化出一种新的境界,上帝的审判、佛主的超度、亲情的拖累,都使人的行为选择不能仅仅考虑一己私欲的冲动,还要有更大的“责任”。儒家的亲情观念、家族意识、立人立言理想,都有直接影响人行为选择的社

6、会功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儒家文化传统才能够以非宗教的形式取得了只有宗教才能有的构铸人生终极关怀的结构价值,生活在这一文化传统中的人也往往以类似于宗教的情感去认同它。中国到处都有“文庙”与“孔庙”,到处都有祖先的祠堂,人们就像去教堂祈祷一样去礼拜孔圣人,像祈求上帝一样去供奉祖先。难怪“五四”时期激进的社会革新者将儒家思想直接称为“孔教”[4],二者实在是有某种相通之处。指出儒家思想体系对中国社会精神结构的“亚宗教”价值,并不是笔者的一己私见,许多对中国文化有研究的学者都抱有同样的看法(注:最近的例子见杜维明:《儒家人文精

7、神的宗教含义——论需要的宗教性中文版代序》。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高力克:《五四伦理革命与儒家德性传统》,香港,《二十一世纪》,1999(6)。);他们对儒家文化传统中人的终极关怀如何与现世情感融会的方式也进行了有意义地探讨。张东荪就指出,儒家思想“主张以自己为出发点,人人都从自己出发。好象一个石子投于湖面上。先是一个小圈儿,后来变为一个大圈儿,再后变为一个较大的圈儿,一个一个的圈儿连续扩大,但都是从一个中心点推广出来的。”[5]这个中心点就是自己的生命体验。证之以儒家经典,此说可谓不谬,“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8、,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学》)只是张东荪是从“小圈”向“大圈”说,《大学》中的议论是从“大圈”向“小圈”说而已。如果说其他宗教传统深厚的国度有关人的生命哲学和人生终极关怀,是从脱离世俗社会的思维层面建构的,那么儒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