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意识的链接与文学的选择 ——对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的一种解读论文

宗教意识的链接与文学的选择 ——对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的一种解读论文

ID:11247779

大小:67.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7-11

宗教意识的链接与文学的选择  ——对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的一种解读论文_第1页
宗教意识的链接与文学的选择  ——对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的一种解读论文_第2页
宗教意识的链接与文学的选择  ——对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的一种解读论文_第3页
宗教意识的链接与文学的选择  ——对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的一种解读论文_第4页
宗教意识的链接与文学的选择  ——对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的一种解读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宗教意识的链接与文学的选择 ——对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的一种解读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宗教意识的链接与文学的选择——对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的一种解读论文.freelenon)本体(noumenon)二界截然划分,一方面是为实证知识寻求稳固的基础,另一方面亦可视为重新安排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以求超越启蒙理念本身的极限”,“而直至今日天主教和各新教教会也还维持重要社会功能和影响力”。10可中国人引进了“恺撒”,“上帝”又在那里?如果说“人皆有脱离于诸恶的企望”,因为它“是一切宗教所赖以产生的基础”11;如果说因为有了宗教人类才能“善德以彰,恶德以去,乃能戒慎恐惧,于其所不睹”12;如果说人类的宗教组织仪式可以或缺,而人的宗教意识

2、却不可能没有,那么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人用什么方式去满足这一要求的呢?在我们接受的西方影响中有可以弥补这一空缺的适当内容吗?我们接受了科学、民主、自由、平等以及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等等理论意识;须知这些意识在有强大宗教氛围的国度里,与在中国遭遇的还有所不同。在它们那里有与其对应的社会思想意识相制衡,一方面可以使其全力批判世俗社会的庸俗和虚伪,一方面又不至于使其与人们所不屑一顾的世俗人情离得太远。尽管在西方社会里,人们也批判宗教的伪善,也不一味看重脱离具体社会形态的平等博爱观念;但是它们在人们意识建构中的结构价值不容或缺,如果它们真的一点

3、意义也没有,批判本身也就失去了意义。中国人接受了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的强大人文主义思潮,对西方“政”的馈赠欣然接受,把西方“教”的施舍拒之于门外。在现当代中国文化主流话语中,对西方传教士及其相关现象“文化侵略”的抵触和对西方“先进思想”“科学技术”的首肯形成了鲜明对照。这样我们看到:一方面我们“整体”性地否定了自己的人文关怀方式(因素),一方面又看似全面而实际忽略了输入别人的人文关怀方式(因素),我们到底拿什么去满足人生的这一方面需求?这不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文化建构的空缺吗?二、文学中的反响早在20世纪30年代,一些社会有识之士就对中国社会

4、发展的现状感到忧虑,“今日社会旧道德之观念已告破产,新伦理之基础复未树立”(《晶报》,1935)。但是,一方面,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在面对国破家亡的紧急关头,人们不可能把主要精力集中到道德风化建构上来。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在有几千年文化传统的国度,在社会转型刚刚开始之时,传统的影响、文化的滞后效应使得这一问题并没有突出地暴露出来。“儒学……道德理想主义的人生态度和人文宗教,对启蒙知识分子仍不失精神魅力。”6那一时代的知识分子,政治理想是西方的,道德伦理意识还有过多的传统色彩,或者说他们理智上追求新“道德”(仅仅是新道德的一部分),

5、内心深处隐藏的还是传统人文关怀。胡适、鲁迅等即如此,已有不少研究成果述说了这一问题,兹不赘述。那一时代的知识分子也不时地表明自己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他们或者以对宗教的某种有分寸的肯定表明自己的态度,“吾且谓人必有一种宗教的欲求”13,“对真正相信基督的教训的教徒,我是怀着敬意的”14。或者是从人道主义的视角曲折地提出自己的意见,“人道主义产生于‘普遍的同情心’,这种普遍的同情心是浪漫派作品和浪漫主义者世界观的独立特征”15。但是这样的声音,相对而言,在中国现代社会中实在是太微弱了。更多之时人们对宗教的有限肯定是与社会政治思想批判联系在一

6、起的。正像人们在批判儒家思想“聚焦于孔教与自由民主和工业化相违的社会伦理,而并未染指儒学超越性的德性与生命层面”一样,6人们在涉足宗教之时看重的也只是宗教“殉道”精神与“被压迫者的权利斗争”之间的关系16,他们把基督教的教义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儒家思想精髓结合起来,为祖国的发达、民族的崛起而努力奋斗。”17不能说这样的意识不够伟大和足以振奋人心,但在我们关心的层面上,却不得不说其关注的重心并不在“宗教”上。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中国学术界,特别是在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有了不少现代作家、作品与宗教关系的研究成果问世,大都述载了宗教

7、对其产生的深刻影响。但我以为,正所谓“缺者为贵”,它们的意义恰恰是基于宗教意识对现代文学的影响还不够大。从整体上看,无论是与中国古代比,还是与外国和西方比,宗教意识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都不是增强了,而是减弱了。从20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倾向,对宗教及其相关意识展开了坚持不懈地批判。宗教“是束缚人群思想,阻碍人群进化的东西。我们要想求真理,他却教我们迷信。我们要进取,他却教我们保守”,18“基督教乃是历史上最大的伪善。我告诉你:没有一个基督教国家或个人实行耶稣的教训的”。19不能说这样的批评没有道理,问题是在这样的意识

8、中缺少辨析,特别是当这种意识夹杂着其他意识和企求,呼应了一种更加强大的社会思潮之时,其旷日持久的批判结果是,“五四”一代文化人所秉承的传统滞后效应,此时又以另一种姿态出现在了中国现当代文化与文学中来。我基本赞同这样的观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