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919376
大小:86.33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8-11-01
《台港新儒家“中国艺术精神”阐释的悖论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升白益髓汤结合全身热化疗治疗恶性肿瘤30例临床观察作者现代新儒学美学中的核心问题,也是20世纪中国美学的重要话题。20世纪上半叶,现代新儒家之第二代一论文联盟一台港新儒家的几位学者(方东美、钱穆、唐君毅、徐复观等)都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到“(中国)艺术精神”这个词汇。但真正把它作为一个问题正式提出并加以论证的第一人,是唐君毅。唐氏在40年代集中探讨了这一话题,之后60年代,徐复观成书《中国艺术精神》,研究更加深入。唐、徐二位先生作为台港新儒家的学者,在阐释中国艺术精神的时候表现出诸多相同的倾向。挖掘这些共性,进而揭示话
2、题阐释中存在的悖论及其根源,对于我们理解“中国艺术精神”和把握台港新儒学美学思想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一、“纯粹之艺术精神’’何以“纯粹”?唐、徐二人在诠释中国艺术精神的时候都作了儒、道二分,并且都认为庄子艺术精神为纯粹的艺术精神。唐先生说:“孔子之艺术精神是表现的,充实的,而非观照的空灵的。纯粹之艺术精神重观照。观照必以空灵为极致。统于道德之艺术精神,必重表现其内心之德性或性情,而以充实为极致。故孟子日充实之谓美。”唐氏将儒家艺术精神定位为“充实”,显然是从艺术主体“我”出发来考虑的。儒家艺术精神升白益髓汤结合全身热
3、化疗治疗恶性肿瘤30例临床观察作者现代新儒学美学中的核心问题,也是20世纪中国美学的重要话题。20世纪上半叶,现代新儒家之第二代一论文联盟一台港新儒家的几位学者(方东美、钱穆、唐君毅、徐复观等)都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到“(中国)艺术精神”这个词汇。但真正把它作为一个问题正式提出并加以论证的第一人,是唐君毅。唐氏在40年代集中探讨了这一话题,之后60年代,徐复观成书《中国艺术精神》,研究更加深入。唐、徐二位先生作为台港新儒家的学者,在阐释中国艺术精神的时候表现出诸多相同的倾向。挖掘这些共性,进而揭示话题阐释中存在的悖论及
4、其根源,对于我们理解“中国艺术精神”和把握台港新儒学美学思想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一、“纯粹之艺术精神’’何以“纯粹”?唐、徐二人在诠释中国艺术精神的时候都作了儒、道二分,并且都认为庄子艺术精神为纯粹的艺术精神。唐先生说:“孔子之艺术精神是表现的,充实的,而非观照的空灵的。纯粹之艺术精神重观照。观照必以空灵为极致。统于道德之艺术精神,必重表现其内心之德性或性情,而以充实为极致。故孟子日充实之谓美。”唐氏将儒家艺术精神定位为“充实”,显然是从艺术主体“我”出发来考虑的。儒家艺术精神之主体,总是将万有客体收摄于“我”之情性
5、中,陶养之、安顿之,然后再以“我”观物而物皆着“我”之色彩。于是,“我”之情志得以借客体形象或物质媒介表现、发挥出来:“故观乐可以知德,乐为德之华,乐可以养德,金声玉振,以象德之盛”。与“充实”相对的是“空灵”和“纯粹”,纯粹即毫无夹杂:“道家以道无乎不在,平齐万物,而观道于蝼蚁梯稗。此正是一观照的欣赏的艺术精神。故庄子亦以天籁、天乐象征得道之境界。纯粹观照的、欣赏的态度,必使对象空灵化,成即虚即实者。而道家之道,亦即有即无,似有似无之物,而存于希夷恍惚、虚无寂寞之境。道家之人生观,唯重齐是非、忘生死得失利者,以忘
6、物我之别。物我之别忘,而游心于万象,与天地之一气,此观天地之大美之艺术境界。物我相忘,而以神遇,不以目视,以游刃于虚,此成人间之大巧之艺术精神。”。可见,庄子艺术精神之主体是去除了主观性(内心之德性或性情)的主体,所以是一颗纯而又粹的“心”,是忘我、丧我之“心”。以此“心”观物,即如以物观物而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物我无别,则虚实空灵而纯粹。唐先生是以哲学立命的学者,那么,在他所建构的哲学体系里,这种纯而又粹的“心”是否真的存在?他的道德哲学和存在哲学认为,一切精神的外显、一切文化活动皆依于一道德自我,或日道德理性
7、,“求美本身亦依于一道德心灵而可能,故亦表现道德价值。而求美之活动亦复待人之道德意识为之基础,其他之文化活动之为之扶持,乃能继续表现道德价值,而使求美之活动之继续成可能。”庄子日:“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地之美不容我私有而独欣赏、独表现。由是求美之活动可以使人自制其私欲,而培养其道德之价值所以说,求美之心依于一大公无私之道德心灵。这个道德心灵,源于形而上的道德自我,它超越又遍在,遍在于每个人的心灵深处。庄子当然也是秉持着这种心灵来观照万物的,所以才能成“大仁”、“大美”、“至德”。庄子虽平齐万物、不执是非、无住善恶
8、、看淡生死,但仍是秉着一颗大爱之心导人在烦恼苦楚无奈之俗世中实现超脱,通过解救自我以圆成普度众生。所以唐君毅认定,道家的“虚灵之心,无善恶,性则至善而无恶”。如果说这种“心”是纯粹的,那也只是表面的纯粹;表面之下,依然有百感交集、五味杂合、至情至性的人间体验。试想,如果从无痛苦,又何来超脱?如果从无桎梏,又何来自由呢?正是因为有了对人间世的切身体验,才能发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