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912527
大小:58.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1-01
《山东导游词——杜甫与泰山》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山东导游词——杜甫与泰山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河南省巩县人。 杜甫的一生是十分坎坷的。从三十五岁开始,他到长安谋求政治上的出路。在参加进士考试时,时相李林甫以“野无遗贤”为幌子,一个也不录取。他在长安城中,追随达官贵人,希望进入仁途。整整十年,毫无希望。最后,改变办法,直接向唐玄宗进献(三大礼赋),才引起注意。几经周折,终于得了个“左卫率府兵曹参军(管理军械)”的小官。这时已是、安史之乱”的前夜了。 “安史之乱”爆发后,先被安禄山俘获,后只身逃出,才被肃宗李亨任命为左拾遗。由于营救房琯而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从此,他永远地离开了朝廷。公元七五九年,关中大旱,他随灾民流亡。随后,杜甫和家人一起,经由秦州(今甘肃省天水市)进入四川,在成都暂时安居下来。由于得到严武、高适等人的资助,在四川前后生活了共九个年头。 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正月,杜甫离开四川,先后在湖北的江陵,公安和湖南的岳阳、长沙、衡阳流浪。公元七七0年,这位天才的诗人,终因贫病交加,死在汀江的一条破船上。 杜甫的诗惯以生动逼真的细节、精雕细刻的语言、铿锵流畅的音律、一唱三叹的韵味和博大精深的思想反映时代的呼声、人民的苦难和他自己的种种感慨,使他自己成为唐代诗坛的伟大诗人,在中国诗歌史上放射着不灭的光辉。 杜甫和泰山关系密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杜甫的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到山东,是省亲的必楠。其次,唐人诗人率皆重视旅游,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他们共同遵循的准则。杜甫青年时期先游吴越,次游齐赵,可以认为是增加阅历、开扩眼界的必不可少的行动。其三,友情所系。天宝三年秋,杜甫和李白、高适在河南洛阳相识,随后,结到河南东部和山东游历,并与李、高二人同宴于北海太守李邕家。此外,杜甫的另一好友苏源明亦在泰山读书(相传苏源明读书处在泰山山顶)。其四,山东文化的吸引。山东是孔孟的故乡,是我国古代文化的摇蓝,源远流长的文化,给杜甫以强烈的吸引。我们知道,杜甫曾多次游山东。其中,开元二十七年,杜甫在山东时,正是唐王朝追谥孔子为文宣王,改变孔子配享周公的位置,使孔子南向坐,与周公并列,大大提高孔地拉的时候,不会是偶然的巧合。据我们简略统计,从开元二十四年到二十八年,从天宝三年至四年,杜甫前后共有七年的时间在山东一带游历,山东风物对他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杜甫关于泰山的诗,首先和他到兖州看望父亲有关。他的《登兖州城楼》诗写道: 我到兖州来接受父亲教训的时候, 才第一次登上兖州城上的南楼。 远望天上的浮云连接着泰山和东海, 一望无际的平川连接着青州和徐州。 孤单矮小的周峄山上秦人的碑刻还在, 荒凉的城中鲁人的灵光殿依旧存留。 齐鲁在寺上演出过多少历史的活剧, 我凭眺历史的遗迹有无限感慨和忧愁。 这首诗的第一句原诗是:“东郡趋庭日”。东郡,指兖州,趋庭,是用典。据《论语·季氏》记载。有一次,孔子一人站在庭院中,他的儿子孔鲤疾走而过。孔子问孔鲤:“你学习‘诗’了吗?”孔鲤回答说:“没有。”孔子教训儿子说:“不学‘诗’,是无法把话说好的。”孔鲤就遵教学“诗”。又一日,孔子一人站在庭院里,孔鲤又疾走而过。孔子问孔鲤说:、你学习‘礼’了吗?”孔鲤回答说:“没有。”孔子又教训儿子说:“不学习‘礼’,你怎么会处世呢?”孔鲤就遵教学习‘礼’。因此,后来,“趋庭” 一词就成为父教训儿子,儿子接受教训的代名词。由此可见,杜甫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当是青年时代来山东省亲时的作品。其次,在这首诗里,杜甫对山东有良好的印象。山东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以及壮伟的风物在他的心灵中增添了感慨的情思。 在山东的游历,使杜甫对山东风士人情的认识逐渐深入,对山东的感情也逐渐加深,他在诗中称赞“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方位的历下人物;描绘“泰山雄地理,巨壑眇云庄”的泰山形胜。特别是号称五岳之首的泰山,时进在他的诗中出现。《对雨书怀走邀许主簿》诗说: 巍峨的泰山上浓云四起, 泼墨乌云在满天空翻腾。 轰轰的雷声使人心胆颤, 濠沱大雨吓得鱼下沉。 座中陈列的是贤人白酒, 门外传来的是长者车声。 相邀时恰值雨后的泥泞, 骑马到您的阶下来相迎。 前人以为,许主簿是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的主簿(掌管文书印鑑),杜甫和他屡有交往。这首诗写泰山云雨雷鸣,十分有气势。我们知道,高山易聚云兴雨,所以《公羊传》上有“泰山的云彩,遇石崖而兴起,在极短暂的时间里连合成大片云团,不一会儿就可台布雨于天下”的记载。泰山云雨,清人叶燮在他的《原诗》中,借以形容写诗作文,别具风味。兹转译如下,以博一粲: 天和地表现出来的文章,就是风、云、雨、雷。大自然中的风、云、雨、雷变纪莫测,无边无际,是天地的神巧,也是极好的文章。试以一例为论: 泰山上的云彩,刚地极少极少,但不一会儿就遍布天下。我曾约有半年的时间住在泰山之下,熟悉泰山云彩变纪的情状;有时云兴起时只是极少极少,转眼之间,便充塞天地;有时候呼个山峰同时云出,气势甚大,但升至峰顶即自行消散;有时候浓云密布,连阴数月不散;有时候一顿饭的功夫,便云散天睛;有时云如黑漆;有时候云如白雪;有时候云大如鹏鸟(这当然是《庄子·消遥游》中的水击三千里,翘如天边之云的大鹏)的翅膀;有时候云丝散乱,状如人头上的乱发;有的庞然大块飘浮天际,别无相继;有的纤细连绵络绎不绝;忽而黑云大作,当地人以占卜预测说,将要下雨,然而终于不雨;忽而睛云展现,当地人又以占卜预测说,将要天睛,忽而终于下雨。云的形状动态,千变万化,没有一次是相同的。至于云的色彩、云的性情,也没有一次是相同的。泰山兴起的云有的归山,有的竞一去不返,有的全部归山,有的一半散去,一半归山,也没有是次是相同的。这就是天地自然的文章,也是极妙极工的文章。 假如以作文的法则去约束天地自然的文章,那就等于说,泰山将要出云的时候,一定要把各种云召集在一起商量,说:我将要出云使云成为天地自然的文章;因此云出要有规则,先出某一云,再出某一云,用某云为起始,以某云为伏线,以某云作为全篇的照应,以某云为波澜转折,以某云为插入,以某云为虚笔,以某云推开一层,以某云为收勒一笔,以某云为结尾。按照这个规定“放出”,再按照这个规定“回归”。一一不能所错失,这样,天地自然之文章就完成了。这岂不是说,天地自然之文是依靠泰山,泰山之文是依靠云彩,而云彩的出入就一定没完没了。苏轼曾经说过“我的文章好象水质丰富的泉水一样,随地形而流的。” 此话可以和上述比喻互相说明。 叶燮的文学观点之一便是:文无定法,要在自然。但是,他以在泰山居住半年的时间,细心观察泰山云气变化,描述准确,形象生动,由云气变纪而形容文章之道,出神入化,颇得诗家之真谤。游泰山者,不可不留意于泰山之云,亦不可不由云而联想社会人生诸事,游而有得,目遇自然之景而神思飘逸,浮想连翩,是为真游者;足涉山川而神游哲理,飘飘欲仙,其乐何如哉! 当然,杜甫的泰山诗最著名的还是那首脍炙人口的《望岳》: 声震遐迩的泰山是什么形象呢? 踏上齐鲁大地就饮餐她的秀色。 她是天地自然钟爱的神奇尤物, 她高大巍峨把阴阳昏晓来分割。 浩荡的白云在她胸前奔腾翻卷, 自由小鸟从四方向她皈依拜谒。 我一定振奋精神登上高高绝顶, 看众山涉小才使人有无限快乐! 这首诗几科是尽人皆知。但是,因这第七句的“会当凌绝顶”中的“会”字,使铨释家们发生了一点小小的争议,或以为“会”字是“未然”之词,因而推断杜甫并未登上泰山;或以为“会”字是“必然”之词;因而推断杜甫一定登上了泰山。杜甫到底登上泰山没有呢?研究泰山和关心泰山的人都十分重视这个问题。研究杜甫的学者指出:杜甫确实登上了泰山。他晚年写的《又上后园山脚》中说: 早年我曾漫游山东, 欣赏嬉戏泰山之南。 深秋中我站在日观峰, 抬头眺望遥远的八方。 日观峰,即今之泰山山顶东侧的山峰。因为看日出最为壮观,故名。杜甫自己说他于“穷秋立日观” ,可见登上确凿无疑。此外,尚可补充一条:杜甫的好友苏源明在泰山读书,确要的地点,据有关记载,是在泰山顶上天街附近。为了访友,杜甫登山也是十分近情的。 需要指出的是,杜甫的《望岳》和其他有关泰山诗相比较,有特殊的地位。我们知道,泰山神仙鬼魂之说,古已有之。因而,杜甫以前的诗人,包括和杜甫同时代的伟大诗人李白在内,在他们写的泰山诗中,都带着浓厚的游仙成分。至于西晋陆机和东晋谢灵运的《泰山吟》这首我府诗是写人死以后灵魂归泰山的,和《薤露》、《蒿里》等乐府古诗一样,同属于人死时唱的哀悼死者的挽歌。谢灵运的《泰山吟》在字面上虽不涉神仙、天帝,亦不脱前有成说的窠臼。丁福保辑《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中,收谢道韫一首《登山》,说泰山景色壮丽,是天地自然的杰作,不是人工的所可比拟,因而希望能住在泰山上以尽天年。事不涉鬼神、封禅,但谢道韫是东晋名将谢奕之女、王凝之之妻,长住江南,她是否真的登上泰山,事出可疑。且她的丈夫王凝之死于孙恩之乱以后,她寡居浙江绍兴,诗中的“逝将宅斯宇,可台尽天年”,或许是古代妇女在丈夫死后自称“未亡人”的委婉说法。我怀疑诗中说我将去到泰山建一所房子,以了此一生的说法,依然是人死魂灵归泰山的特殊表达方式。 简要地回顾关于泰山诗作的概况,我们就能判断杜甫泰山诗的真正价值了。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杜甫的《望岳》诗是把泰山从鬼魂、神仙、封禅的迷雾中解放出来的一个标志,是泰山风景诗的开创性的作品。只有他才第一次洗尽了历史的沉淀,还泰山自然美的本色。泰山,她雄伟壮丽,高大幽深,确确实实是大自然的宠儿,天地间的伟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