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892228
大小:61.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11-01
《电影《二十四城记》和《出梁庄记》的特征比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电影《二十四城记》和《出梁庄记》的特征比较 《二十四城记》是贾樟柯执导、2008年上映的一部电影,《出梁庄记》是学者梁鸿出版于2013年的一部纪实文学作品。《二十四城记》是贾樟柯《三峡好人》之后对四川的又一次深层言说,只不过它有别于我们想象中一般意义上的电影,它没有故事,很少动态的影像画面,几乎弃绝了表演的成分而是不断地让人物静静地说,它遥远地偏离了我们的期待视野,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当前主流电影叙事的一次解构。《出梁庄记》是一部纪实文学作品,梁鸿正是凭借它斩获2013年第11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散文家奖。在《出梁庄记》之前,梁鸿还有一部《中国在梁庄》(2010年),它们构成梁鸿梁
2、庄系列的姊妹篇。梁鸿的书写对象是豫南的一个村庄:梁庄。走访了很多人,书中充满大量的由这些人的录音转化的文字。交代背景和被走访者,剩下的就是让他们静静地说. 这两部艺术品最显着的共同特征是让他们说,只不过说的内容不同而已:前者说出了一个国营军事工厂的前世今生,以及这背后三四代人的世事变迁、人情冷暖;后者说出了一个中国乡村的历史与现状,以及这背后的人事纠葛、寂冷萧条。虽然摆在面前的是军工和农村,但如果合起来看,大致可以看出那些繁华背后的萧条、辉煌背后的惨败、热闹背后的凄清以及速度背后的缓慢、变化背后的恒在。而这一切,都是用记的方式说出的。 一、记:70后精神回乡的见证 记是再普通
3、不过的一个字,作为一种体裁和书写类型,在文学中更是古已有之、广为用之。《说文》:言,记,疏也,即分条记录或分条陈述的意思。《广雅》:言,记,识也。刘勰在《文心雕龙书记第二十五》中记载记之言志,进己志也,即是说,记就是把言语记下来,是为了向上进献自己的意志。在日常的意义上,笔记、日记、游记等侧重于用文字记录、记载,而记作为一种叙事文体,在文学中得到了更加广泛的运用。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它是想象力发挥作用的虚构的产物,比如着名的古典小说《红楼梦》,它最初的名字便是《石头记》。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史记》《西厢记》《西游记》《老残游记》等,构成了中国文学重要的部分。记同样贯通了西方的文化历史
4、,《圣经》里便有《出埃及记》《约伯记》等,承载了叙列故事、言行的重要体式。在西方文学传统中,英国作家笛福《鲁滨孙漂流记》、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等,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构成一个伟大的文学序列。因为中国有深厚而绵长的史传传统,所以后世的记多半与史有扯不断的联系。修史以明鉴,便是记昨日之事而汲取教训,鉴明当下,以照未来。不妨说,记是为了更好地计.历史的车轮进入现代中国,记同样参与了中国文学的历史书写。鲁迅的《狂人日记》,以及当代中国文学以宗璞的《南行记》《东藏记》等为代表的书写,同样构建了记这种文体对历史、时代的回应序列①。 两部作品的都是所谓的70后艺术家②。不同于知青
5、一代的下乡体验与时间之伤,也不同于60一代的文革记忆和文化热肠,70一代是尴尬的,又是严重错位的。 时代赋予他们的身体记忆和灵魂创伤必定是独特的。向前,他们比不上那些出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而在20世纪80年代无比辉煌的时代弄潮儿;向后,他们又比80后们多了些历史的重负和难以卸脱的沉重--这正是他们的尴尬。霍俊明用尴尬的一代命名那些70后诗人--这几乎可以用来指涉一代人,他们中的代言者替整整一代人说出了隐秘的心声。他们艰难地周转在城市生存和农村记忆之间、斡旋于前现代和后现代之间,夹在缓慢蜗行的中国和飞速发展的中国之间,从童年、少年一路走来,忽然间人到中年,竟然成了无根--生存之根
6、、精神之根--的人。梁鸿在书中描述了一个名叫梁磊的青年,他从梁庄走出,考入重点大学,然后到南方工作,梁鸿在书中对他的言说从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自己、甚至是对整整一代人的言说,他看到的、听到的和他所经历的,都使他无法找到亮光来支撑行动。他和他的同代人,经历了这个国度最大的变幻,他们在前现代那一刻出生,在日新月异的巨变中经历童年和少年,等长大时,展现在他们面前的已经是一个后现代社会的超越景观。而此时的他们,感受最深刻的不是景观的宏大耀眼,而是这景观背后的支离破碎。[1]217贾樟柯被誉为第六代导演的中坚,他的电影语言独树一帜,电影风格奇崛而艰涩。他善于通过慢镜头来细腻、精准地书写底层人生存
7、的艰难。而今的电影艺术,有太多炫、太多的特技与空幻,而贾樟柯是一个电影艺术的逆行者,他一直在做着电影的减法,到了《二十四城记》,这种减法甚至已经减到了无穷小。正是在这种近乎笨拙的叙述中,贾樟柯奇迹般地钻进了中国社会的地心。相对于贾樟柯,梁鸿的知名度要小很多。梁鸿是最近十年在文学学术界渐渐闻名的。这位来自河南的女学者,她的成长故事是与贫穷而安静的乡村生活紧紧缠绕在一起的,经过不懈的努力,从贫穷的河南小村庄一路杀到了北京,在着名学者王富仁门下读完博士,就职于北京的中国青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