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关于的向“西部医谷”进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的向“西部医谷”进军关于的向“西部医谷”进军导读:10年前,市民张强抢注“西部医谷”商标,仅仅缘于一个憧憬。 10年后,他的憧憬正在变成现实——9月10日,随着重庆市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呱呱”坠地,重庆吹响了向“西部医谷”进军的号角。 ■单兵突破 刚直辖时,重庆医疗器械产业近乎一张白纸。 然而,这个产业却是全球发展最快的工业门类之一,欧美国家都为抢食这块蛋糕而不遗余力。 “作为医生,我意识到,这个产业‘钱’途远大。”张强“财”思敏锐,抢注了“西部医谷”商标。 张强并不知道,他的前瞻,竟与市领导的战略眼光不谋而合。 只是市领导看得更深透:“且
2、不说国外,就是国内市场,也被先行一步的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抢食了80%。”要成为与三者并肩而立的“第四极”,这并非一日之功。 如何脱颖而出?一番思索后,市领导决定采用文火慢煨。 文火慢煨的第一步,就是寻求单兵突破。“若按传统策略进行单兵突破,对起步已晚的重庆来说,显然行不通。”一番考察后,重庆决定借鉴“硅谷模式”创建产学研联动体系。 2001年5月10日,首届HIFU技术国际研讨会,在重庆拉开大幕。“我为之前的不了解感到羞愧。”会上,国际治疗超声学会主席盖尔说。 原来,在几日前的国际学术交流会上,重庆专家王智彪向盖尔介绍,重庆造海扶刀已能对肿瘤进行无创治疗。
3、“欧美都不行,中国能做出来?”盖尔决然不信,带着专家赶赴重庆。考察完毕,盖尔流泪了:“我多年的夙愿没想到竟在中国实现了。” 牛津大学代表当即购买了一台海扶刀。BBC(英国广播公司)说:这是西方国家第一次使用中国设备。 “不开刀,不见血。”1942年,美国科学家弗莱提出了“运用超声波实现无创手术”的设想。几十年来,欧美各国投入大量财力欲把设想变成现实,皆无功而返。 谁曾料到,这个“医学界的哥德巴赫猜想”,竟被初出茅庐的重庆攻克。 “花”开重庆,就在于创建了独树一帜的产学研联动体系。 1997年,在市科委引导下,重庆医科大学建立超声工程研究所,进行海扶刀基础研究;随后,
4、市科委组织各方力量,成立海扶技术有限公司,将研究成果转化成产品;重医附二院再将产品用于临床,并将理由反馈给超声工程研究所——如此进行了数万次循环试验。 海扶刀的诞生,正是得益于这种联动体系。 随后,如法炮制,重庆将“海扶模式”用于其他“单兵”,内窥镜胶囊、血透仪等一批达到世界顶尖水平的医疗器械脱颖而出。 ■创建基地 照母山像一片绿肺,镶嵌于北部新区中轴。站在山顶向下俯瞰,群“星”闪耀。 其中那颗“火星”叫医疗器械产业大厦,它是重庆医疗器械生产基地的一面旗帜。这个基地的诞生,源自一个借鉴——武汉光谷。 2001年,武汉建立了光电子产业基地,即光谷。将光电子企
5、业集中到光谷里,通过强大的集聚效应,推动整个产业发生“核裂变”——短短两年,武汉光谷就跃升为中国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光通信技术研发基地。 “重庆不少医疗器械企业拥有国际顶级技术,却没有一家产值上亿。这说明,研制出成果只是开端,能否实现产业化则是另一回事。”市科委社会发展处副处长黄昕说。 实现产业化的捷径在哪? 重庆从武汉光谷那里找到了灵感,构建重庆医谷,这是叫响重庆造医疗器械产业的捷径。 于是2003年初,重庆医疗器械生产基地在北部新区应势而生。 凡入住基地的企业,皆可享受贷款、税收等优惠——在市政府引导下,重庆颇具前景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几乎被基地“一X打尽”。
6、这种集聚,很快发挥出规模效应。 2003年,金山科技公司研发出“消化内镜史上第四个里程碑”的内窥镜胶囊。病人只需吞下胶囊,胶囊内的照相机便可将胃肠拍得清清楚楚,免去了传统胃镜、肠镜带来的痛苦。 “我们向国外介绍这款产品时,他们常常面露疑色,这让我们尴尬不已。”金山科技董事长王金山说。 迁进北部新区新基地后,情况立即得到转变。 “别人来这个基地一考察,立即折服于‘先进与规模’。基地代表实力,让客户对我们的信任升级,胶囊顺利销往50多个国家,产值很快突破两亿元。”王金山说。 集聚,使“西部医谷”初现雏形。 ■寻求政策 如何给这个雏形插一双腾飞的翅膀? 重庆
7、决定再学武汉光谷——武汉正是向寻求政策支持,将武汉光谷升级为国家光谷,才由此得以突飞猛进。 如何寻求政策支持?再次采用单兵突破。 数字医疗器械是一个被发达国家长期垄断的市场。2004年6月,重庆瞄准这个市场,果断投资1亿元,依托海扶刀,决定实施超声医疗工程项目。 2005年初,依托这个项目,重庆向国家发改委提出组建超声医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申请。经过市领导数次赴京汇报,2005年10月,申请获批。 这是十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数字医疗领域的唯一一个。在国家发改委倾力关怀下,超声医疗国家工程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