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历程反思其民族性的生成

从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历程反思其民族性的生成

ID:22876009

大小:52.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01

从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历程反思其民族性的生成_第1页
从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历程反思其民族性的生成_第2页
从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历程反思其民族性的生成_第3页
从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历程反思其民族性的生成_第4页
从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历程反思其民族性的生成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历程反思其民族性的生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从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历程反思其民族性的生成文章梳理了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历程,总结了该过程中中国教育学民族性发展的阶段:西方的理论的引入和教育学民族性的萌芽,中断的民族性以及开放中重新寻找民族性等三个阶段。并从三个方面反思了我国教育学的民族性的生成:应当处理好西方化与本民族教育传统的关系处理;教育学应当重视实践和本民族问题。关键词:民族性;本民族;教育理论;教育实践;传统文化  每一个国家无论是否是单一民族国家,在它土壤上产生的教育理论绝不仅仅是教育学家头脑中自发的概念。德国重思辨和哲学的教育学理论受到其丰富哲学思想的

2、影响,也反映了德意志民族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双重文化性格。(石中英,2007)教育学学科发展也同样如此,没有孤立发展的教育学理论,教育学学科发展是根植在该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土壤之上的,也体现了各国文化上的差异和个性。最近十年全球化的冲击使得以往民族国家的教育体系受到质疑。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究竟中国教育学的民族性有没有必要去追求呢?回答是肯定的。  全球化并不会让各国的民族教育体系消失,它还将继续存在。英国著名比较教育学者安迪·格林在其著作《教育、全球化和民族国家》中提出了民族性国家教育体系远没有过时的观点。

3、他认为,民族性国家教育体系建立的主要原因在于加强社会团结和培养民族凝聚力,在当代社会这种功能仍然存在。(朱旭东,2005)中国的教育必然要为培养一个具有怎样的民族意识、情感和价值观的中国人服务,这也是个人与国家目的的共同需要。只要教育民族体系存续,教育的民族性就不会消失,以此为基础的教育学也就会体现本民族特性。一、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历程(一)第一阶段:(1901-1949年)西方的理论的引入和教育学民族性的萌芽  将教育学引入中国的第一人是王国维。1901年王国维翻译日本学者立花铣三郎的《教育学》,题首即明确宣称:

4、"氏之说有不尽之处,间加鄙见,唯勉求不偏而已"。显然,对于当时的学术界只知有教育活动这个事实和经验,而不知还有教育学的理论。这样的引进类似于开启认识,期待西方教育学。上世纪初中国处在内外交困之中,一些教育专家如余家菊等提出了民族性教育理论(余家菊,1922),强调培养有民族意识的中国人。随着西方教育学理论的在中国的传播,比如杜威等人的讲学等,也激发了陶行知和陈鹤琴等本土的教育学家的产生。陶行知的乡村教育实践,结合了中国传统对知识的体认合一的思想。但是这些探索很多是从实践层面展开,还没有形成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生成

5、的教育学理论体系。(二)第二阶段:(1949年-1966年)中断的民族性  这个阶段以政治意识形态为重的教育学。,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教育学主要向苏联学习。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基本来自于凯洛夫的《教育学》。凯洛夫教育学是在上世纪50年代年代"一边倒"政策影响下引进我国的,在教育学上独尊此派。这种影响一直可以持续到现在,现在的大部分《教育学》教材都还是沿用着这样的体系。当时在对待其他古今中外的各种教育思想、理论、流派,包括前一个阶段本民族经验的探索比如陶行知的生活教育都一律予以批判。体现为一种线性的,狭隘的的以阶级斗争

6、为纲的教育学。(三)第三阶段:(1977-至今)开放中重新寻找民族性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教育学进入新的阶段。封闭的大门被打开,西方各类教育学理论又进入人们的视野。与西方教育学发展黄金期擦肩而过的中国教育学,痛苦地意识到了自己的封闭、僵化与贫乏。在"补课"心态的促动下,中国学者开始了新的外求之路。而且,这一寻求过程,恰逢文化全球化风起云涌之际,主动引入和被动输入相遇合,在中国汇成了巨大的异域文化洪流。这一次的学术引入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深度上,均较之前为盛。这可以说是近百年中国史上,异域文化第三次、也是最大规模的

7、一次向中国浸漫。  这一阶段前期主要是翻译、介绍和学习西方各类教育学理论。近10年以来,教育学本土化,中国化的声音日盛。在学术界里,诸多文章都主张传统文化和本土意识中寻找教育出路,教育学研究也逐渐转向富有本民族特色的一些问题研究:如留守儿童、新课程改革、农村基础教育等。二、中国教育学的民族性的反思  从上述对中国教育学发展历程的追溯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思中国教育学的民族性的生成:  (一)、中国教育学的发展应处理好西方化与本民族教育传统的关系。无论是最初的引入还是最近十年。中国教育学的发展实际上始终都在处

8、理一个核心的关系:西方化与中国民族传统与现实精神的关系。在这样的学习借鉴、自我发展探索的关系中,中国教育学所反映的民族性是十分微弱的。中国教育学更多时间都是在被动地接受和学习西方的体系和理论,有学者干脆将其称之为"西化气质"。(范涌峰、廖其发,2009)。然而,简单地学习西方的理论实际上并没有解决中国落后的教育现实。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西方的教育学与中华民族传统教育的思维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