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183;明诗》辨疑

《文心雕龙#183;明诗》辨疑

ID:22870837

大小:57.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1-01

《文心雕龙#183;明诗》辨疑_第1页
《文心雕龙#183;明诗》辨疑_第2页
《文心雕龙#183;明诗》辨疑_第3页
《文心雕龙#183;明诗》辨疑_第4页
《文心雕龙#183;明诗》辨疑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心雕龙#183;明诗》辨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文心雕龙#183;明诗》辨疑内容摘要:《明诗》是刘彦和《文心雕龙》“论文叙笔”(“文类论”)的第一篇。从文论角度看,《明诗》中的疑点主要有两个:一是如何评价彦和对诗歌的特质及其功能的认识,二是怎样理解“感物吟志”的理论内涵及其意义。本文认为,彦和对诗歌的特质及其功能的认识,没有突破先秦两汉“言志—政教”的诗论范式。然而,当他把目光转向诗歌创作领域,探求诗歌创作奥秘时,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儒家正统观念的束缚,有了自己独特的发明——提出了以“感物吟志”为核心的诗歌创作理论。  关键词:明诗;诗歌的特质;诗歌的功能;感物吟志  《明诗》是刘彦和《文心雕龙》“论文叙笔”(“文类论”)的第一篇。彦和之所

2、以把它放在“文类论”的首位,是因为诗为有韵文之最早,“其有韵者,皆诗之属也”[1](P23)。故黄侃指出:“彦和析论文体,首以明诗,可谓得其统序。”[1](P23)《明诗》遵循“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编撰理路,阐明诗歌的含义,描述上古至刘宋初年诗歌的发展变化,并品评作家作品,最后“撮举同异”,确立诗歌创作的纲领。做到“振叶以寻根”,“敷理以举统”。  从文论角度看,《明诗》中的疑点主要有两个:一是如何评价彦和对诗歌的特质及其功能的认识,二是怎样理解“感物吟志”的理论内涵及其意义。彦和对诗歌的特质及其功能的认识  有的学者认为,彦和对诗歌的特质及其功能的认识是《明诗》“

3、最有价值的部分”之一,这种观点值得商榷。考察一个文论家理论贡献的大小,关键是看他是否在其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明——“阐前人所已发”或“扩前人所未发”。和前人相比,彦和对诗歌的特质及其功能的认识是否有进步呢?先看他对诗歌特质的认识:  大舜云:“诗言志,歌永言。”圣谟所析,义已明矣。是以“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舒文载实,其在兹乎?诗者,持也,持人情性;三百之蔽,义归“无邪”,持之为训,有符焉尔。  彦和“释名以章义”,指出诗歌的特质是“舒文载实”,“持人性情”。“舒文载实”即“发布文辞,用以表达情志”,这是由《尚书·尧典》和《诗大序》引发而来的。《尚书·尧典》有云:“帝曰:‘……诗言志,歌永言,声

4、依永,律和声。#39;”《诗大序》亦云:“诗者,志之所在,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显然,“舒文载实”和“诗言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的内涵是一致的,都是强调“言志”,彦和并没有发表什么特出的见解,只是重申了两部经典对诗的主张而已。“持人性情”即持守或把握人的性情,是对《诗纬·含神雾》的“诗者,持也”的“注解”,也不是他的新见。彦和又说:“三百之蔽,义归‘无邪#39;”,是转述孔子对《诗经》的看法。此语出自《论语·为政》:“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39;”。不难看出,彦和在诗歌特质的问题上,因袭了先秦两汉以来正统的诗论观,恪守“诗言志”的范式,没有发表独到的新观点。  次看

5、他对诗歌功能的认识。彦和认为,诗歌具有三个功能:一是“神理共契”的契合功能。这里的“神理”与《原道》中的“自然之道”、“神理”、“道心”、“天地之心”、“神明”的含义是相通的,是指宇宙和“文”的本原。“神理共契”,是说诗歌要与神明之理相契合,着眼于诗与天地之道。二是“顺美匡恶”的讽谕功能。“顺美匡恶”,是指用诗歌颂扬美德,纠正恶行。“大禹成功,九序惟歌”是“顺美”,“太康败德,五子咸歌”是“匡恶”。“顺美匡恶”着眼于诗与君王。三是“风流二南”的教化功能。“风流二南”,是讲风教通过《诗经》传播,以感化人心,着眼于诗歌与民众。上述看法,也并非彦和的发明,本于《诗大序》: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

6、,教以化之。……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吟咏性情,以风其上,……  “动天地,感鬼神”,是指诗歌对天地、鬼神的感动作用;“正得失”、“吟咏性情,以风其上”,是指诗歌对君王的讽谕作用;“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是指诗歌对民众的教化作用。两相比较,可以看出,彦和之论的着眼点、内容与《诗大序》是一脉相承的:“神理共契”与“动天地,感鬼神”相通;“顺美匡恶”是“正得失”、“吟咏性情,以风其上”的约言;“风流二南”是“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经夫妇,成

7、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概述。可谓“本同而末异”。  可见,彦和对诗歌的特质及其功能的认识,没有突破先秦两汉“言志—政教”的诗论范式,只是“照着说”,没有“接着说”,看不出他有什么新的理论贡献。有些龙学家指出,在这一点上,彦和“表现出较浓厚的儒家正统观点”[2](P40),恪守“诗言志”的“风范”,[3](P82)是很有见地的。那种“最有价值”的说法似乎难以成立。12“感物吟志”的理论内涵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