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交通

开题报告-交通

ID:22859678

大小:73.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1-01

开题报告-交通_第1页
开题报告-交通_第2页
开题报告-交通_第3页
开题报告-交通_第4页
开题报告-交通_第5页
资源描述:

《开题报告-交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适用于工科类、理科类专业)课题名称推动上海港海铁联运发展政策研究副标题学院(系)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专业交通运输学生姓名刘昭然学号0716672011年03月13日一、毕业设计(论文)课题背景(含文献综述)课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伴随着经济一体化、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我国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迅速增加,特别是在加入WTO后,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日益提升。所以近年来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量猛增,东部沿海地区各大港口的货物进出口量也疯狂飙升。据有关资料介绍,2008年我国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00万T

2、EU的港口就有16个,上海港、深圳港和宁波港等大港口的集装箱吐量均超过一千万TEU,2010年上海港的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905万TEU,跃居世界第一。然而,在上海港集装箱吞吐能力和集装箱吞吐量快速增长的背后,上海港集装箱集疏运体系始终没有得到显著的改善。2006年统计数据表明,上海港集装箱公路集疏运量为1815万TEU,占港口国际集装箱吞吐量的83.6%,沿海与内河运输(内支线)占12.4%,国际中转为3.6%,而铁路仅占0.4%。上海港海铁联运发展滞后已是不争的事实,港口与腹地之间的集装箱运输需要组建铁路、公路、内河构成的发达

3、的集疏运网络。与后两者相比,铁路运输具有运量大、速度快、安全性高、能耗低、污染少、全天候、缓解城市交通拥挤等优势,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大港口集疏运的重要运输方式。而上海港公路集疏运比例明显过高,铁路运输在港口集疏运体系中无用武之地,上海港海铁联运的滞后带来了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诸多问题。海铁联运发展滞后导致公路分担率过高,给上海市公路系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这也是上海道路交通紧张的原因之一。近年来上海道路的交通紧张日益严重,上海市机动车保有量将近300万,大量的外地挂牌车辆长期在上海使用,而过高的公路运输车辆往返于上海港与苏州、合

4、肥等地区,无疑对上海市内公路交通是雪上加霜。此外,公路运输方式的高污染和高耗能加剧了上海市的环境污染,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海铁联运发展滞后导致上海港的竞争力下降。从长远看,上海港要朝着复合型枢纽港的方向发展,而目前的海铁联运比例却远低于世界同类港口。欧洲的鹿特丹港、汉堡港、安特卫普港均位于欧洲西部北海海岸,上海港与它们在区位和发展条件上具有极大地相似性,但海铁联运比例却远低于它们。与国内其他沿海港口相比,上海港的海铁联运比例也比较落后,2008年,大连港海铁联运比例达到8.9%,连云港的海铁联运比例达到4.7%,青岛港的海铁

5、联运比例为2%,上海港的海铁联运劣势使其间接腹地受到了来自青岛港、连云港、宁波港的竞争,影响集装箱吞吐量。海铁联运发展滞后限制了上海港箱源腹地的延伸距离和辐射范围,集装箱吞吐量受到限制。众所周知,铁路运输与公路运输相比在长距离上(一般认为大于500km)会有比较明显的价格优势,而目前海铁联运的发展滞后造成中西部较远地区的货物出口价格高。近年来伴随着中国振兴中西部战略的实行,中西部广大地区的经济增长迅速,外贸量有巨大的增长潜力,而发展滞后的海铁联运限制了中西部经济的增长,同时也严重影响了自身集装箱吞吐量,不利于上海港和中西部地区的

6、长运发展。海铁联运发展滞后影响了我国的产业布局,不利于内陆地区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迅速,同时这一地区的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土地价格不断上升,在制造业领域的优势已经不再明显。而内陆地区的成本优势逐渐凸显,沿海地区保留高附加值、高技术性精简高端产业,而制造业逐渐向内陆延伸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既有利于我国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又能推动优化资源配置和国家产业布局。但海铁联运的发展滞后使得内陆地区的进出口物流成本较高,不利于国家产业的升级和转移。上海港海铁联运的滞后已经影响到城市交通、环境、外贸、社

7、会经济发展等诸多领域,因此研究我国上海港的海铁联运运输需求,找到制约上海港海铁联运发展的因素和提高海铁联运比例的政策措施,对推动上海港发展乃至全国的社会经济进步都具有巨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文献综述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我国外向型经济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港口吞吐量急剧增加,国内开始对各种集疏运方式的合理分工、海铁联运的运输需求、港口多式联运流程等进行了研究。张翠云(1999)在《港口发展相关问题的研究》中,定性、定量分析了港口国际集装箱集疏运铁路、公路的合理运距,得出当时条件下铁路在港口国际集装箱技术中应占有的份额。在对青岛港国

8、际集装箱吞吐量预测的基础上,对青岛港铁路货源货流进行了分析。宋炳良(2001年)在《港口内陆空间通达性与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就如何提高上海港口功能的空间辐射力进行了探讨,结合欧洲主要港口间的竞争焦点从码头吞吐能力转向内陆空间通达性的最新变化,从理论界定和实证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