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保罗#183;利科

悼念保罗#183;利科

ID:22774427

大小:5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31

悼念保罗#183;利科_第1页
悼念保罗#183;利科_第2页
悼念保罗#183;利科_第3页
悼念保罗#183;利科_第4页
悼念保罗#183;利科_第5页
资源描述:

《悼念保罗#183;利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悼念保罗#183;利科

2、第1内容加载中... 1994年10月,于巴黎现象学会议会场。中为保罗-利科,右为美国国际现象学学会会长泰米尼茨卡今天打开“中国现象学网”时,始悉一代伟哲保罗-利科已于十天前逝世。于是立即放下手边的工作,决定先对利科哲学的价值和意义作一简要回顾,因为28年来利科思想是始终与我同在的。相信世界各地应已有并会续有各种相关追忆和评述文字发表。我本人也有强烈冲动从自己的角度为利科平生学术“盖棺论定”一番。而实际上这又不可能做到。除了手边工作无法搁置外,也因为自己对利科学术的研究还远远不够,仍有待于进一步的研读和思考。对利科哲学的认真总结工作就只有留待将来再完成了。利科

3、于上世纪末访问北大哲学所和中国学界后曾通过其助手来电邮转告:他了解到我最早在中国对其哲学所做的介绍为中国哲学界日后接受其思想打下了基础。而我最后一次在中听到他的声音,大约是在两年多前牟博教授来我家要我协助联系利科担任国际中西比较哲学学会顾问之时。当时利科刚出院不久,声音微弱,健康显然不佳。随后两次去巴黎时遂未再去打扰,只是去信致意而已,感谢其再次协助取得了《哲学主要趋向》版权,并告知中国哲学界对其哲学的兴趣正在增长之中。平心而论,对我而言,保罗-利科可谓当代西方哲学家中的“第一人”。对此我已在过去25年中的各种论著中多有表述。所谓“第一人”,当然是在特定的意义上比喻的说法,学者间的贡

4、献大小怎能简单比较。不过,考虑到二十世纪不少非理论思想型取向的学者都可被任意“封圣”(泰斗,大师之类)的话,利科的“封圣”资格必定大大有以过之。不过我们今日自然不可再延续中国历史上最无谓的墓志铭传统,急于为故世哲人排列其“先贤祠”中的座次;而是应从纯学术角度评定其对世界思想的贡献和意义。1977年下半年北京图书馆开禁后不久,我已确定,就哲学而言,当时世界上对我最有吸引力的就是利科哲学了。在1982年出国前,我已完成了三件对海内外华人读者介绍利科哲学的工作:撰写了“保罗-利科”一文(《现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述评》续集),翻译了利科名文“解释学的任务”(《哲学译丛》),翻译了由其主编的联合国

5、教科文丛书哲学卷《哲学主要趋向》(商务)中关于东西方哲学的部分。大约在1981年时利科知悉我的兴趣和着译工作后,寄来了自己的新书。等到我到了美国,又曾介绍我去巴黎现象学研究所访问(未果)。1983年春由旧金山开会完毕返回东部之时,美国电影美学家西特尼和其友人本来安排了我在芝加哥与时在芝大授课的利科一会,但因我乘坐灰狗长途时换车有误,竟错过了那次与利科在美相会的机会。后来直到1989年我再次访问巴黎时,才得以在他临时借用的公共办公室内与其初次会面。那天我带给他《哲学主要趋向》的中译本一册,并解释了我为什么要在中国翻译该书的理由。自我们通信以来和了解了我的着译成果后,利科大概相信我已抓住

6、了他的思想整体和理论方向的意义。哲学领悟的条件不能说一定与学力直接相关,但却肯定与眼界和气质相关。记得1985年罗蒂访中时曾不无调侃地告我,他曾邀请利科去弗吉尼亚大学讲演,而利科竟对友人说“罗蒂能理解我的哲学么?”的确,罗蒂的实用主义是很难把握利科的解释学的。罗蒂疏略于胡塞尔和符号学,如仅以海德格诗语哲学为共同基础,就未免太过宽泛了。关于我对利哲学的认知和评价,请读者方便时重读我在各个场合所写有关利科思想的文字。对我来说,利科的重要性,不在于其完成了什么理论体系(如果那样,他也许就不那么重要了),而在于他努力、智慧和诚实地将时代各种认识论对立的张力关系聚于一身,并企图对其加以探索和协

7、调。他于是成为当代西方哲学家中“博学”第一人,其意思是指,他企图在今日西方思想史全局中重新思考人类信仰的理性基础。其横向的知识结构正象其纵向的知识结构一样准备充分,这是一般哲学史家和流派专家们所望尘莫及的。可以说,利科是“兼通”以下对比学术领域的当代“博学鸿儒”:---现代西方哲学和西方哲学史---欧陆哲学和分析哲学---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存在哲学和结构主义---胡塞尔学和海德格学---解释学和符号学---哲学和文学理论---哲学和精神分析学---神学和科学---历史哲学和历史理论---形而上学和实证主义---哲学本位和跨学科理论方向这类对比组也许还可举出更多。利科的“调和”哲学

8、探索中最成功的当属在欧陆哲学和分析哲学之间完成的架桥工作。其根本思想仍可归结于西方思想史上的共同目标:理性和信仰的调和。作为理性主义者,利科始终在认识论的根本领域进行思考,却并不忽略各种方法论探索,因此对结构主义和符号学在方法论技术方面的前沿进展始终关注,并能将其运用于神学,文学,史学和美学等领域。利科在哲学以外关注方法论进展的态度表现出今日少有的追求真理精神,卒致能去门户之见而博采众长,遂成就“一代伟哲”之风范。然而利科生当知识膨胀、大师凋萎时代;也就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