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与影:西方视野下的中国形象及其变迁(1)

镜与影:西方视野下的中国形象及其变迁(1)

ID:22768680

大小:51.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31

镜与影:西方视野下的中国形象及其变迁(1)_第1页
镜与影:西方视野下的中国形象及其变迁(1)_第2页
镜与影:西方视野下的中国形象及其变迁(1)_第3页
镜与影:西方视野下的中国形象及其变迁(1)_第4页
镜与影:西方视野下的中国形象及其变迁(1)_第5页
资源描述:

《镜与影:西方视野下的中国形象及其变迁(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镜与影:西方视野下的中国形象及其变迁(1)摘 要: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西方视野里的中国形象成为西方自身的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西方看到的不仅是充满异国风味的梦境,而且也看到自己的影像。因而形象基本上有两种类型:乌托邦形象。是作为一种异己力量质疑现存秩序,期望对自身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进行调整;意识形态形象,是按照本国价值观塑造的,通过调解异国的现实来符合本国群体的认知,以维护和整合本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象征模式。本文反观西方社会对中国形象的认识变迁。解析这两种功能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不同表现。  关键词:形象;文化交流;西方社会;

2、变迁    西方人对中国印象的描述,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国家,不尽相同,甚至存在显著差别。这里面有复杂和多方面的原因。到底哪些是强权体制下的歪曲与附加。哪些是合乎客观事实的认识,这需要我们仔细地辨析。西方心目中的中国形象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代表着不同的西方价值观念。从历史上看,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西方视野里的中国形象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始终是西方的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西方看到的不仅是充满异国风味的梦境,而且也看到自己的影像。  法国形象学家巴柔认为,看似个人创作产物的异族形象事实上是创

3、所处社会的产物。形象受时代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制约,反映的也是当时社会整体的看法和观念,是群体想象的结晶。“一切形象都源于对自我与‘他者’、本土与异域关系的自觉意识之中。事实上,形象是对一种文化现实的描述,通过这一描述,塑造(或赞同、宣扬)该形象的个人或群体揭示出并表明了自身所处的文化、社会、意识形态空间”。形象基本上有两种类型:乌托邦形象是与所处社会模式相反的、不同的社会形象,作为一种异己力量质疑现存秩序,期望对自身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进行调整。另一种是意识形态形象,是按照本国价值观塑造的。通过调解异国的现实来符合本国群体的认

4、知,以维护和整合本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象征模式。反观西方社会对中国形象的认识变迁,这两种功能在各自的历史背景下凸现出来。(转载自zw.NSEAC.作文网)    一、中国印象及其变迁    很长一段时间里,西方人视野里的中国形象充满了梦幻和传奇色彩。世界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经于13世纪来到蒙古统治下的中国,在中国为官和游历17年。《马可·波罗游记》(简称《游记》)中描绘了中国发达的工商业,繁华热闹的市集,宏伟壮观的都城,完善方便的交通,普遍流通的纸币。对我国古代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举世闻名的发明均有不少记载。这部

5、游记传达出的中国文化是高度文明、和平而繁荣的。尽管《游记》对这个“世界之冠”的国家充满故弄玄虚的溢美之词,但却是第一次向西方定格了中国的“国际形象”。书中的内容,使每一个读过《游记》的人都无限神往。马可·波罗笔下天堂一般的中国一直在后世作家中延续,如英国的曼德维尔爵士在《曼德维尔游记》中描绘的中国仍是一个神奇瑰丽的国度,国土广大,统治严明,拥有无数的金银财宝。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君主等。这些描述激起了欧洲人对中国文明与财富的倾慕,最终引发了新航路和新大陆的发现。  十七到十八世纪。来华耶稣会士的报道进而吸引了西方。中华文化的精

6、神和繁荣社会连同其精美器物一道引起西方人的浓厚兴趣。他们用景仰的口吻在著述里讲到,中国人非常重视教育,孩子从幼年开始接受教育。成年人凭好文章获得官职,以政绩得到升迁。这与实行贵族世袭制的欧洲形成鲜明的对比。孔夫子是最有智慧和道德的人,他的儒教治国使得中国繁荣富庶。安定开明,是其他国家效仿的典范。著名学者约翰·韦伯曾著书论证中华民族的语言是人类的初始语言,在罗伯特·波顿的《忧郁的解剖》,威廉·坦普尔爵士的《论英雄的美德》中,对中国的赞美之情随处可见。伏尔泰在《哲学通讯》、《风俗论》等著作中常以钦慕的口吻谈到中国文化、孔子学说

7、、中国人的道德与智慧,称中华民族是“全世界最聪明、最礼貌的一个民族”。启蒙时代的人对欧洲的一切都重新评价,但对中国社会却肯定有加。启蒙主义哲学家竭力将中国渲染成一个世俗乐园。中国的开明帝王,宗教宽容的政策,孔夫子的睿智。都使当时的西方人自愧弗如。在启蒙时代的德国,以莱布尼茨为代表的思想家对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德行推崇备至,把中国人看作最优秀的民族。根据法国学者艾田蒲记载,在启蒙时期西方学者的笔下,孔夫子与僧侣和神父们相敌对,甚至被刻画成能洞察一切。甚至精通物理学。伏尔泰在《哲学辞典》中这样写孔夫子:“他从来不冒充先知,决不自

8、称是受启示者,从不传授一种新宗教,决不求助或依赖于权威,从不吹捧他于其统治下生活的皇帝”。“沉睡的巨龙”这是个让中国人感到振奋,而且沾沾自喜了许多年的说法,源自拿破仑的名言,这个传言与欧洲启蒙时代西方社会对中国的“褒多于贬”的好感相呼应。体现了上升期的欧洲对中国那种既仰慕艳羡又贪婪觊觎的印象和态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