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和特征分析

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和特征分析

ID:22733883

大小:112.88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10-31

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和特征分析_第1页
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和特征分析_第2页
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和特征分析_第3页
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和特征分析_第4页
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和特征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和特征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和特征分析陈佳贵/黄群慧/钟宏武  原载《经济研究》2006年第6期p4~15  「标题注释」本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和工业现代化的关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本文的“中国地区”是指中国大陆所有省级区域,没有包括中国的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作者感谢匿名审稿人对本文提出的宝贵意见。  「作者简介」陈佳贵,中国社会科学院,邮政编码:100732;黄群慧,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北京100836;钟宏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15.  「内容提要」本文旨在从经济发展水平、产

2、业结构、工业结构、就业结构、空间结构等多方面对我国大陆所有省级区域的工业化水平进行评价。基于经典工业化理论选定了地区工业化综合评价体系的构成指标和相应的标志值,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个指标的权重,采用最新的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测算出各地区工业化水平,并用主成分分析对评价结果予以检验。本文的基本结论是:2004年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地区结构是一个典型的金字塔型,有向橄榄型结构演变的趋势;1995—2004年的10年中,绝大部分地区处于加速工业化阶段,但先进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工业化差距在不断拉大;2000年以后,工业结构升级代替产业结构调整成

3、为大部分地区工业化的主要动力。  「关键词」地区工业化/指标体系/综合评价  近年来,出现了大量有关中国工业化整体进程的研究文献,如郭克莎(2004)、吕政等(2003),这些研究对把握中国的整体国情具有重要价值。我们的一份基于对中国整体工业化进程的分析表明,中国的基本国情已经从农业经济大国发展成为工业经济大国(陈佳贵、黄群慧,2005)。但是,中国幅员广阔,地区发展极不平衡,仅从整体层面分析评价工业化,难以揭示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区域结构特征、反映各地区工业化水平的差异,从而不能够深层次分析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虽然也有一些从地区

4、角度对中国工业化进程进行分析评价的文献,例如袁志刚、范剑勇(2003),但往往是基于某些方面指标(如就业结构),或者是针对某些区域(如长三角、珠三角等)的工业化进程的分析评价。本文旨在基于最新的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工业结构、就业结构、空间结构等多方面对我国大陆所有省级区域的工业化水平进行评价,判断我国各地区工业化所处的阶段,辨析出我国地区工业化进程的区域分布特征,从而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入研究提供基准性参考。  一、评价指标与研究路径  经典的工业化理论认为,工业化是一国(或地区)随着工业发展、人均收入和经济结

5、构发生连续变化的过程,人均收入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转换是工业化推进的主要标志。具体而言,工业化主要表现为:(1)国民收入中制造业活动所占比例逐步提高,乃至占主导地位;(2)制造业内部的产业结构逐步升级,技术含量不断提高;(3)在制造业部门就业的劳动人口比例也有增加的趋势;(4)城市这一工业发展的主要载体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率不断提高;(5)在上述指标增长的同时,整个人口的人均收入不断增加(约翰。伊特韦尔等,1996;库兹涅茨,1999)。根据经典工业化理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水平,一般可以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

6、、工业结构、就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等方面来进行。  考虑到指标的代表性、可行性及可比性,本文选择了以下指标来构造地区工业化水平的评价体系:经济发展水平方面,选择人均GDP为基本指标;产业结构方面,选择一二三产业产值比为基本指标;工业结构方面,选择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生产部门增加值的比重为基本指标;①空间结构方面,选择人口城市化率为基本指标;就业结构方面,选择第一产业就业占比为基本指标。然后,参照钱纳里等(1989)的划分方法,将工业化过程大体分为工业化初期、中期和后期,再结合相关理论研究和国际经验估计确定了工业化不同阶段的标志值(如表1)

7、。  注:1964年与1996年的换算因子为6.2,系郭克莎(2004)计算;1996年与1995年、2000年、2002年、2004年的换算因子分别为0.981、1.065、1.097、1.162,系作者根据美国经济研究局(BEA)提供的美国实际GDP数据推算;A、I、S分别代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钱纳里等(1989,p.91—98)、库兹涅茨(1999,p.347—360)、科迪等(1990,p.17—18)、郭克莎(2004)、魏后凯等(2003,p.2—8)的有关资料整理。  

8、根据上述衡量工业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和相应的标志值,我们选用指标含义清晰、综合解释能力强的传统评价法(加法合成法)来构造计算反映一国或者地区工业化水平(或进程)的综合指数K  其中K为国家或者地区工业化水平的综合评价值;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