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ID:22722177

大小:54.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0-31

君子笃恭而天下平_第1页
君子笃恭而天下平_第2页
君子笃恭而天下平_第3页
君子笃恭而天下平_第4页
君子笃恭而天下平_第5页
资源描述:

《君子笃恭而天下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君子笃恭而天下平"①质疑——从《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刘备形象看我国文人的封建意识林永蔚《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这部作品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是我国历史演义小说中最为杰出的作品,它绘声绘色地反映了汉晋之交近百年中三国鼎立的史实。在小说中,作者塑造了一大批形形色色、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对刘备形象的刻画,深刻反映了以作者为代表的一大批封建知识分子对“圣君贤相”的向往渴求和顶礼膜拜。作者继承了儒家传统的衣钵,企盼拥“仁”、尚“礼”的“笃恭”之主,这不仅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与生俱来的封建人生观和价值观,也表现了他们在“济世安邦”的宏大理想里极为缺少的自主意识。在经典作品的研究中

2、,正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疽痈,这对提高民族素质,推进上层建筑的现代化是不无裨益的。一,底气不足的我国历代封建文人自战国秦汉以来的二千多年里,改朝换代的君主均为流氓无赖,奸滑狂狷,残忍无行之徒。而真正的知识分子常常是缺乏改造社会的自信心。他①要想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望,但又不能自立门户,往往需要依附于某个政治实体,自2去充当别人的工具,在听命于统治权威的同时,小心翼翼地怀着侥幸去实现自已的人生价值。就拿对我国封建知识分子影响最大的儒家“至圣先师”孔丘来说。他“吾少也贱”②,但通过“学而不厌”由“不惑”而“知天命”,可谓“恭宽信敏惠”五美俱全。然而他于社会改革又有何补?孔夫子周游列国,游说诸

3、侯,希望“举逸民,继绝世”,推行其恢复周礼,以仁治国的政治理想。然而他的一套却终不为诸候所用。“逝者如斯夫”⑧,他只好灰溜溜地退而讲学。孔丘在世时是万万没有想到他那一套“克已复礼”的观念会成为中国几千年来的思想主流。中国封建知识分子自从形成了一个“士”的阶层之后,一直仅是一个社会的中介体。他们一心立志要为“王者师”,历代就以“太子太保”为无上荣耀的官衔。因为这个职务最能对政事施加影响,可把未来的君主培养成自己的代理人。然而,社会秩序最后不能不籍于“王权”,事实表明,除了指鹿为马时期的傀儡皇帝,君主还是居于“最高”,于是,士人就只有转居于君主与民众之间,仅起一个对社会矛盾的调节缓冲作用。纵观

4、历代治世之君,最是忌讳“朋党”,只允许臣下纵向地直接效忠于皇权,不准横向联络,臣子间的互相串连无论何事均可获罪。所以,中国历代文臣武将,一般说来“没有团体,只有朋友”④他们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观念一统下,只有人格志趣的求同,一般没有政治上的合力。一盘散沙于政治无补,一旦互相间稍有勾连,便会召来杀身之祸。这种情况上世纪亦未改变,那些被冠以“集团”而被贬黜者,莫不如是。11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格局是“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卫”。君主如北斗,臣下只是其周围的颗颗寒星,其作用只能是拱卫“明星”。这样,士人阶层的知识分子就只有企盼至高无上的皇上“为政以德”了。说我国历代文人底气不足,就

5、是因为在儒家以“仁”为核心的思想指导下,要实现自身的价值就只有企盼“明君”、“仁厚之君”、“圣明之主“,除了这种卖身的依附,那就只好隐居深山,终老林下了。盂德斯鸠所著的《法意》中说,“——是故支那孝之为义,不自事亲而止”。的确,由亲及君,由孝及忠者可以事君,悌者可以事长,慈者可以使众。为政则在乎“如保赤子”,士人不间断地向这个目标上下功夫,企盼“圣主”的降世,渴望“救星”下凡。我国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思想主流有了上述的局限,必然的,在他们的作品中就打上了他们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烙印。在我国杰出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刘备形象的塑造特别具有这方面的典型意义。二、《三国演义》的成书过

6、程及其总体评价《三国演义》取材于东汉末年之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开始一直叙述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吴亡为止。晋代史学家陈寿著有史书《三国志》,南朝宋人裴松之又增补了许多史料。三国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宋元时期,三国人物已由民间艺人带上了讲台(评书)和舞台(杂剧),元代至治年间(公元1321—1323年)的新安虞氏刊刻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已成为说书人的底本。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就是在上述史书、平话和戏曲的基础上“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⑤而写作成书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作者是罗贯中。可惜的是,罗氏生平不见史传,仅在一些笔记体书

7、中略有所知,其“忘年交”贾仲明言其“不知其所终”,可见其一生境遇亦属落拓。明代弘治甲寅序(公元1494年),嘉庆壬午(公元1522年)刊印的刻本为现有最早的原著,但这个本子是否“完壁”,现已无从考证。后来刊本越来越多,至清代初年毛纶,毛宗岗父子,假托“古本”对《演义》又重新加以修订,并逐回评论,对文字情节也作了不少改动,“凡所改定,就其序例可见约举大端,则一曰改……二曰增,……三曰削。”⑥现今流行的《三国演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