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容式传感器》word版

《电容式传感器》word版

ID:22717126

大小:421.51 KB

页数:24页

时间:2018-10-31

《电容式传感器》word版_第1页
《电容式传感器》word版_第2页
《电容式传感器》word版_第3页
《电容式传感器》word版_第4页
《电容式传感器》word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电容式传感器》word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第5章电容式传感器主要内容:5.1电容传感器工作原理和类型5.2电容传感器输出特性5.3电容传感器测量电路5.4电容式传感器的应用举例要求:了解电容式传感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测量电路、应用方法。概述:电容式传感器的应用技术近几十年来有了较大的进展,由于电容测微技术的不断完善,作为高精度非接触式测量手段,广泛应用于科研和生产加工过程。一般产品有测微仪器。过去,电容式传感器主要用于位移、振动、角度、加速度等机械量精密测量。现在还逐渐扩大应用于压力、压差、液面、成份含量等方面的测量。电容式传感器的特点是:·小功率、高阻抗。电容器密度很小,一般在几十~几百微法,具有高输

2、出阻抗。·静电引力小(极板间),工作所需作用力很小。·可动质量小,具有较高的固有频率,所以动态响应特性好。·本身发热影响小。·可进行非接触测量。 5.1工作原理和类型电容式传感器是将被测非电量变化成电容量的变化,电容式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可以用平板电容器说明:根据这一性质,电容器C可以通过改变(极板面积)称变面积型传感器(较大范围测线,角位移);图5—1平板电容结构改变(极板距离)称变极距型传感器(测小位移);改变(极板介质)称变介质型传感器(测液面高度,料位)。5.2输出特性·变极距型()初始电容图5—2变极距型电容传感器工作原理 由上式可知C—是反比非线性关系。

3、所以这种传感器被限制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变化才能近似线性。当减小时电容C增加,,。  电容相对变化图5—3变极距型电容传感器输出特性当时,用泰勒级数展开。对上式作线性处理(忽略高次项)才能近似线性。定义灵敏度:(单位位移引起的输出电容相对变化量)讨论:·要提高传感器灵敏度K应减小初始极距。但极间受电容击穿电压限制,非线性随相对的位移的增加而增加,为保证线行度应限制相对位移。·起始极距与K、相矛盾。适合测小位移。·为提高灵敏度和改善非线性,一般采用差动结构(一个动片,两个定片)当一个电容量增加时(↗)另一个电容量减小(↘)。差动式输出特性差动式两电容的特征方程式为:

4、电容的总的变化量图5—4差动式变极距型电容传感器结构 ;;电容的相对变化量为:忽略高次项传感器(差动式)灵敏度:相对非线性误差为:结论:·差动式电容传感器比单个电容灵敏度提高一倍,非线性误差减小(多乘因子)。·变面积型(S)平板电容的初始电容:当动极板移动ΔX后,两极板间的电容量变为: 图5—5平板电容工作原理平板变面积式传感器灵敏度:(常数)结论:·变面积式电容传感器输出特性为线性,适合测量大位移。灵敏度K为常数,。·变介电常数式()当某种介质在两固定极板之间运动时,电容量与介质参数之间的关系为:分几种情况(及)。图5—6变介电常数式电容传感器原理·测介电常数

5、:d为运动(被测)介质的厚度,当介质厚度d保持不变,而改变时,电容增加ΔC产生的电容相对变化。ε0为真空介电常数。初始电容;介质变化后;o因此利用这种原理可作为介电常数的测试仪器。·测厚度d:如果保持不变,而d改变,可作为测厚仪器。o若、一定,可作为测厚仪器。·测液位高度测量(根据液体容器的形状计算):             图5—7测液位高度   5.3测量电路电容传感器中电容值变化都很微小,不能直接显示记录,必须将电容变化转换为电流、电压。5.3.1电容传感器的等效电路 图5—7电容传感器的分布电容图5—8电容传感器等效电路 电容传感器的等效电路包括:传输

6、线的电感L0;电阻R(小);传感器电容C0;A、B两端分布电容Cp;极板等效漏电阻Rg。容抗:低频时大,L、R可忽略,高频时小,L,R不可忽略,工作频率10M以上要考虑电缆L的影响。相当于一个串联谐振,有一个谐振频率,当工作频率ff0谐振频率时,串联谐振阻抗最小,有破坏作用不能正常工作,分布电容常常比传感器电容还大,为克服分布电容影,常采用双层屏蔽等位传输技术,又叫“驱动电缆技术”。为提高电容传感器的稳定性,克服寄生电容耦合(不稳定值),应采取屏蔽措施。 ①将电容转换元件(传)置于金属屏蔽罩外壳接地,引出线用屏蔽线,屏蔽网接地,可消除外静电场和交变磁场。②电容转

7、换元件本身电容量很小(一般几十个皮法),引出线屏蔽后屏蔽线电缆的电容量大(每米可达几百皮法),该电容与传感器电容并联后使电容的相对变化量大大降低,使灵敏度降低。 消除方法:一是将转换元件(传)二测量电路前级紧靠转换元件。最好全部电路装在传感器壳体内。(避免信号由长电缆传输)另一种方法:“双层屏蔽等电位传输”技术(驱动电缆技术)。 ·原理是:连接电缆采用双层屏蔽。内屏蔽与被屏蔽的导线的电位相同。由驱动电缆放大供给,从而消除引线与内屏蔽之间的电容。实际是一种等电位屏蔽法,放大器1:1(跟随器),使传输电缆与内屏蔽层等电位,消除芯线对内层屏蔽层的容性漏电,从而消除寄生

8、电容的影响。图5—9驱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