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683807
大小:54.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30
《从职业精神看电视民生新闻之流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从职业精神看电视民生新闻之流弊 摘要:电视民生新闻有别于传统新闻,以其选材的本土化、平民化,报道立场的平民视角,价值取向的民本意识,报道方式的大众话语等特征为鲜明标志,在当今的新闻报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与此同时,电视民生新闻报道的流弊也是显而易见的,要摆脱轻俗,走出困厄,必须充分认识这些流弊的负面影响,倡导新闻工职业精神的回归。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 轻俗 新闻职业精神 2002年《南京零距离》栏目一炮走红,带动了一批以民生新闻为载体的新闻性栏目,使得民生新闻及其运作理念声名在外并且开始得到学界的热评、业界的追捧。《南京零距离》成功以后,国内许多电视台纷纷跟进,打造具有各自地域特色
2、的民生新闻栏目,一时间,民生新闻在电视新闻界遍地开花,无论是收视率还是社会影响力,都取得了不俗的业绩。 传统意识形态下的电视新闻以官方消息为主,多报道官方欲与人知的消息、信息,关注于记录国家大事和政府行为,民生电视新闻本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报道领域由官方向民间转变,报道视角由小人物视角看小人物,媒体姿态实现了由转播到互动的转变,使受者从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电视民生新闻“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倾听百姓话语、传递民意民声”,以其选材的本土化、平民化,报道立场的平民视角,价值取向的民本意识,报道方式的大众话语等鲜明特征,一改传统新闻播报的宏大权威、居高临下,营造了温
3、情、世俗、人性的新闻氛围,这使得民生新闻自诞生至今,赢得广大民众的强烈共鸣,越来越受到老百姓的青睐和社会的认同。 电视民生新闻之流弊 毋庸置疑,电视民生新闻的产生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了一般受众的知情权,提高了受众在新闻活动中的参与度,但是,随着电视民生新闻的兴盛和发展,民生新闻栏目的队伍不断壮大,在具体节目制作和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 选材狭隘,格调低下。电视民生新闻显现出“轻俗”端倪:轻浮、轻率、轻佻(较之于庄重)和庸俗、媚俗、恶俗(与通俗)。在贴近百姓现实生活的幌子下,一些民生新闻栏目为了吸引大众眼球、提高收视率,在选题过程中忽视了新闻媒体主流价
4、值观的引导作用,刻意迎合庸俗阴暗的不良价值取向。报道内容上,经常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天灾人祸、邻里纠纷、街头闹剧等新闻价值含量比较低的内容,不加选择地将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作为报道的重点。个别媒体对民生新闻的选题负面报道远多于正面报道,为了吸引受众,一些媒体甚至以展示假丑恶、新奇特、血腥性的内容来招徕受众,有闻必录,节目中充斥强奸、盗窃、杀人放火等犯罪案件,致使某些所谓民生新闻的电视节目就好像恐怖片,甚至是“三级片”,结果造成媒体的生态污染,忽视了民生新闻帮助群众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功能、新闻的教化功能,弱化了民生新闻为政府献策、为百姓解忧的社会责任。 缺乏引导,深度不够。舆论监督
5、也是民生新闻高举的一面大旗,这促使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报喜多于报忧,这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但有些电视媒体只从做新闻出发,对问题只满足于披露而不致力真正解决,只是点到为止;或是展示了局部的现象,却很难直达本质,报道缺乏高度和深度,媒体的责任退化、旁落,这类新闻对民众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它并没有帮助人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没有向人们展示如何去应对此类社会问题。成功的民生新闻,除了将一个新近发生的事实传达清楚,还必须对新闻进行深度加工,使新闻事实与百姓的日常生活、精神情感发生紧密和直接的联系,必须让老百姓觉得“有用”,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将新闻的力量转化为对社会生活的具体影
6、响,促进问题的解决,改变事物的发展方向,帮助观众了解新闻背后更多的蕴涵。 角色错位、职权越位。媒体要为广大民众的利益而大声疾呼,但不能替代法官替代政府职能部门直接处理事端,媒体只能起到桥梁和信息沟通作用,发挥自身的服务功能。媒体不是权力机关,记者更不是裁判员和法官,而一些媒体习惯于滥用监督权,致使淡化了记者的职业角色意识,言行自觉或不自觉地越出了自身的职业本位,借助自身背后媒体的力量,由一个传播沟通者的角色变成了一个当事人甚至是执法者的角色,越俎代庖,包打天下,不恰当地介入社会纠纷和矛盾之中,充当裁判员甚至法官的角色,以至于一些群众也产生了“新闻媒体比法院、检察院还管用”的错觉,把解决
7、问题的希望全部寄托到媒体身上,使媒体(记者)形象在公众心目中发生异化,以至于有的地方出现老百姓“有事找媒体,帮忙找记者”的现象。记者使用带有倾向性的报道语言或是不客观的报道立场、态度确实会误导受众,这是有违新闻职业精神的。民生新闻报道要回归理性,对新闻事件进行理性分析和合理判断,以此引导受众冷静、理性地看待各类社会问题。媒体要合理定位自身角色,不能越权干预司法、立法、执法,以舆论监督代替政策执行,甚至利用舆论干预和影响案件的侦破和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