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680656
大小:61.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30
《途中跑的学习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课题:短跑《途中跑》教学设计单位:山阳县城区第一初级中学陈相吉一、教材依据短跑是初中阶段田径教学必学的内容之一,也是《体育与健康》课程速度素质的体现,更是初中毕业考试必考项目。本课是短跑的第三课时,是在培养正确跑姿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步幅、步频的关系,迗到轻松、自然的跑动的目的。通过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可以培养学生勇往直前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二、指导思想本课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教学中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自练能力,着力体现体育教学兴趣性、互动性,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本课以途中跑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课堂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既活跃了教
2、学氛围,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培养学生之间相互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从而建立学生间和谐的人际关系。三、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为九年级学生。九年级的学生,身体正处于青春期发育、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考、判断、概括、参与运动等能力。教学中,要让学生体、脑结合起来,带着问题来,带着收获走,从而形成在运动中学、在快乐中学的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1、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好适当的引导,安排内容要考虑到这种实际情况。2、男女生的差异。课堂是不分男女生分开教学的,在课的设计上就要区分开,针对两者有不同的要求。四、教学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
3、配合游戏的教学,尽可能发挥和表现出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讨论、体验、尝试、探索技术动作。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尝试、探究等过程的练习,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掌握技术动作的特点与技巧。教师再做出适当的引导,学生的水平得到不断的提升。五、教学目标1、学习并掌握蹲踞式起跑的途中跑技术动作;2、锻炼学生下肢力量,发展学生快速反应能力;3、培养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能力;评价与自我评价的能力;学生团结协作、勇往直前的精神。六、教学重点:步幅和步频的结合点的掌握。七、难点:自然、放松的保持最大速度进行跑动。八、教法与学法的选择依据结合学生的实际,全面发展,采用不同教学手段,启发学生积极
4、思维,培养学生发问、讨论、尝试、探究、练习、自评、互评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施行学生为主体的教学。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为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一)教法选择:结合九年级学生的实际,我主要采用:1、提问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善于思考、善于发问的习惯。2、讨论式教学法课堂上,通过老师的提问与学生的发问,学生积极地进行讨论,让学生通过讨论解决问题,逐步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语言、动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求异创新。4、讲解示范法讲解示范法,是体育教学
5、中最为常见的教学方法,但讲解要精练、适度,示范动作正确优美、利于模仿。5、游戏教学法游戏,是学生参与度最高的项目。通过游戏教学法,迗到了学生的最大参与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6、体验、尝试教学法每个动作的学习,都要科学、合理,通过学生的体验、尝试,从而形式了最初的概念和技术动作,为后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7、评价与自我评价法课堂中,通过想、看、练等形式,让学生自己分析与评价,评价自己和他人,迗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二)学法指导通过本课的学法,我采用“听、看、想、仿、练、学、评”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学生自主去尝试,互相对比,师生讨论,观察等方式培养学
6、生的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九、教学准备:篮球场一块、标志桶大4个、标志桶小40个、音响1部、口哨1个。十、教学过程:开始部分(2分钟)一、体育委员集合、整队,清点人数;二、师生问好,核查人数,检查服装;事一、队形教师宣布课的内容及要求,安排见习生。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要求:一、集合迅速,整齐;二、精神饱满,服装统一。准备部分(7——8分钟)一、绕设计场地慢跑;二、反应游戏;三、徒手操及专项练习(一)徒手操学生轮流一人带一节;(二)专项练习原地高抬腿原地小步跑原地后踢腿跑教法步骤:一、教师讲解练习内容与方法;二、体育委员与学生带领完成相
7、结合;三、教师带领完成第三部分;四、教师指导。要求:一、练习内容清晰,要求明确;二、练习认真、热身充分;三、反应灵敏,动作迅速;四、技术动作正确、到位。基本部分(20——25分钟)学习途中跑技术。重点:步幅和步频的结合点的掌握。难点:自然、放松的保持最大速度进行跑动。教法步骤:一、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交流、讨论;二、学生体验练习、尝试解决问题;三、分组竞赛,标志桶的距离不断调整;四、教师引导学生完成预设的问题;五、学生再次进行练习,逐步解决问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