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不同养殖密度下俄罗斯鲟幼鱼生长免疫状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不同养殖密度下俄罗斯鲟幼鱼生长免疫状况 密度是决定养殖鱼类生长速度、产量和效益的主要因素之一。鱼类集约化养殖系统中,生产者往往尽可能地提高单位水体中的放养密度,以获得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但是,密度过高除了直接加剧鱼类对空间和饵料的竞争,导致能量消耗增多和饵料利用率降低外,还会抑制鱼类的正常生长,甚至造成养殖动物的发病和死亡。从代谢的角度来看,在高密度养殖条件下,鱼类新陈代谢旺盛,血液中的皮质醇、血糖和血红蛋白水平也相应升高,血液携氧能力上升。短期内皮质醇和血糖水平的上升有利于缓解鱼体所遭受的胁迫,但持续过久会导致机体或组织对氨基酸的利用率下降,并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另有研究发
2、现,养殖系统中密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鱼类的生长效率,从而影响产量和经济效益。孙大川等在对宝石鲈(Scortumbarcoo)的研究发现,养殖密度过高或者过低都对该鱼的生长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已有的研究证实,鱼类种类、规格和养殖条件的不同,密度胁迫所对其造成的负面影响也不尽相同。因此,探讨特定养殖对象在不同密度下的生长性能和生理反应,对于确定该养殖对象的适宜密度是十分必要的。 俄罗斯鲟(Acipensergueldenstaedtii),俗称金龙王鲟,是一种营底栖生活的冷水性鱼类。该鱼体型大、生长快、繁殖能力强,对不良环境具有较高的耐受性,并且肉质鲜美,用鲟鱼卵所制成的鱼子酱
3、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随着鲟鱼的工厂化养殖业的发展日渐繁盛,俄罗斯鲟作为鲟鱼养殖业的重要品种之一,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然而,迄今对于俄罗斯鲟适宜养殖密度的研究仍不多见。基于此,本实验研究不同养殖密度对俄罗斯鲟幼鱼生长、免疫和抗应激性能等方面的差异,以期为俄罗斯鲟幼鱼工厂化养殖适宜密度的确定提供参考,结果对促进俄罗斯鲟的工厂化养殖技术、提高经济效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动物及养殖管理 俄罗斯鲟幼鱼购自浙江衢州市一养殖场,经聚维酮碘(10g/L浸泡5min后,暂养14d后,开始正式实验。随机选取体表无外伤、个体均匀的幼鱼(4.4±0.5)g共
4、1090尾,平均投放到9个X箱(0.75m0.75m1m)中。所有X箱均安放在一个循环水池(5m1.6m1.2m)中,水深0.5m。养殖用水为曝气24h以上的除氯自来水,日循环量1440m3,日净化量为120m3。养殖期全程充氧,每天用YSI多参数水质分析仪(美国)对温度、盐度、溶氧量和pH进行监测。在整个养殖过程中,水温(2426)℃,溶解氧>6mg/L,总氨氮<0.1mg/L,pH7.448.12,光照周期保持12h︰12h。实验周期为56d。 暂养及实验期间均投喂商业饲料,营养参数为粗蛋白含量≥48%,粗脂肪≥5%,粗灰分≥15%。每天分三次(8:00
5、、14:00和20:00)饱食投喂,投喂30min后利用食物台收集残饵,记录投饵量和残饵量。 1.2实验设计和取样 实验设置3个密度处理组,分别为高密度组(3.2kg/m3)、中密度组(1.6kg/m3)和低密度组(0.8kg/m3),每个处理组设置三个平行。饲养实验结束后,饥饿24h,以浓度为120mg/L的三卡因甲基磺酸盐(MS-222)进行麻醉,统计鱼的存活率,并称量体重及测量体长,以统计增重率和肥满度。每个平行组随机挑选5尾鱼,解剖取肝脏称重,以计算肝体指数。再随机挑选10尾鱼,5尾用内涂有肝素钠(100IU/mL)的一次性注射器于尾静脉取血,用以血液学和免疫学分析,另5尾用未
6、浸润过肝素钠的一次性注射器尾静脉取血,所取血样置于4℃过夜,1200r/s离心5min获取血清,–80℃存储用于生化分析。 与生长指标有关的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增重率(DA)的测定均选用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的试剂盒。皮质醇采取双位点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血糖含量测定采用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法,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在波长505nm处吸光值。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活性测定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其活力单位定义为:每mg蛋白质在1mL反应液中SOD抑制率达50%时所对应的SOD量为一个亚硝酸盐单位(NU)。丙二醛(MDA)含量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利用MDA可与硫代巴比妥酸缩合形成
7、红色产物,测定其在532nm处的吸光值。每个样品均重复测定三次。 1.6免疫指标 溶菌酶的测定采用南京建成生物研究室的试剂盒,遵照空白对照法,同一样品一式三份测定530nm处的吸光值,以1min内吸光值下降0.001为1个活性单位(U)。 血液吞噬细胞的呼吸暴发水平(Respiratoryburstac-tivity)的测定方法参照。同一样品重复测定三次。向每个酶标孔中加入0.1mL的硝基四唑氮兰(Nitrob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