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教师引领作用,促进学生有效表达

发挥教师引领作用,促进学生有效表达

ID:22670583

大小:5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30

发挥教师引领作用,促进学生有效表达_第1页
发挥教师引领作用,促进学生有效表达_第2页
发挥教师引领作用,促进学生有效表达_第3页
发挥教师引领作用,促进学生有效表达_第4页
发挥教师引领作用,促进学生有效表达_第5页
资源描述:

《发挥教师引领作用,促进学生有效表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发挥教师引领作用,促进学生有效表达文/喻明祥【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要达到让学生有效地表达阅读感受,必须发挥教师引领作用,一是学生先要认真阅读文本,与对话,提出读中产生的疑问;二是依据一定的方法,通过个人、小组和班级集体合作,教师相机引导,尝试解决问题,有效表达探究成果;三是教师引领深入研读课文,促进学生有效表达深入阅读后的感悟。..关键词引领;有效;表达一、引领课中先学,促进学生有效表达读中疑问《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总体目标与内容”第7条中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其中最重要的表现,应该是学生能够在阅读中自己

2、提出疑问,而且通过师生共同合作来解决问题。在“学段目标与内容”第二学段(3-4年级)阅读第4条更是提出“能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中年级老师在教学中如何落实这一目标呢?我们认为在教学中应该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由扶到放,先示范如何提出疑问,再通过布置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达到学生能自主表达出阅读中的疑问。这是一个逐步养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领作用由大变小,最后“退至后台”。在三到四年级,我们可以让学生先学教材,基于学生对课本的阅读,基于学生自己的思考,先示范如何提出疑问,然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这时我们要给予帮助,可以让学生在先读时思考:我读懂了什么?

3、哪些内容读不懂?在不懂的内容下做个记号,可以打上问号,也可以画一横线,只要自己明白就行。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3课《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课时,在学生初步接触、学习了如何在阅读中提出问题后,老师可以这样引导:让学生先读课文,尝试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字词及诗句的意思,有不懂的字词可以在下面打上问号。其它有不懂的地方也可以打上问号。如果没有老师的指导,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相对不够集中,不利于课堂教学进程。但也不能一味追求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符合教学进度的要求而不关注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所以在学生先学中也提出了“其它有不懂的地方也可以打上问号”的引导。这样既能

4、引领学生提出相对集中的问题,又能照顾到学生个性化的问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兴趣。在这种引导之下,学生就会提出自己真正不理解的疑问。笔者在教学中,学生就踊跃地提出了很多不理解的诗句中的字词,比如“独、异客、每逢、佳节、倍、遥、遍”等。虽然学生没有提出不理解的诗句,但老师可以预知,学生对诗句中的字词不理解,理解诗句的意思就更难了。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表达出了这些问题,对于像文包诗这样的课文的学习而言,为后面解决教学的重点作了很好的铺垫,应该算是有效的。二、引领依据学法,促进学生有效表达探究成果《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部分“实施具体建议”中提出“教

5、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来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这就是说,当学生在先读后提出了疑问后,教师要引领学生了解或自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再依据方法自己去尝试解决,不能解决的可以向合作学习小组成员或全班同学甚至老师、网络等请教,从而真正解决读中提出的疑问,从而产生强烈的表达兴趣和欲望。对于中年级学生而言,如何解决独立学习中发现的疑问,明了用什么方法,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这时,教师要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教学生学会阅读和学会思考上面,一定要针对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教学,引领

6、学生发现解决疑问的方法,帮助学生依据方法去解决疑问,给予表达探究成果的平台,从而能有效地表达学生的探究成果。三、引领深入研读,促进学生有效表达新的感悟余文森教授曾指出:“一定要实现有效教学。每节课都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变化、进步和提高。”“首先,要让每个学生切实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的基本点、核心点、关键点。这是保底的目标。其次,要在这个基础上,鼓励、引导、启发学生对教材的深度理解、开发以及进一步的质疑和超越。这是发展的目标。”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阅读的独特体验和不同见解,鼓励学生充分交流,大胆表达。老师要注重反馈,运用评价给与鼓励或指引,要根据课

7、文特点,设法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充分质疑、展开争论,让学生抒发自己新的感悟和独特感受。例如,教学《每逢佳节倍思亲》时,学生运用诗文对照的方法已经解决了课始提出的问题后,有个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诗文一对照,我们就知道了课文写出了王维孤独寂寞和思乡之情。可为什么要写京城长安的家家户户都很幸福的句子呢?”这是这位学生独特的体验和质疑,但对于引领全班学生深入研读诗中的表现方法有很大的帮助,而老师也不能直接就指出这是写乐景为哀情作反衬。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读课文,先读读长安老少家家团聚的句子,再读读写王维孤独的句子,想想有什么发现。学生通过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