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及解决对策

乡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及解决对策

ID:22657336

大小:72.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0-30

乡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及解决对策_第1页
乡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及解决对策_第2页
乡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及解决对策_第3页
乡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及解决对策_第4页
乡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及解决对策_第5页
资源描述:

《乡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及解决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乡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及解决对策摘要:乡村城镇化是指各类发展要素不断地向农村聚集,城镇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环境始终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近年来,由乡村城镇化发展引发的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国内学者关注的焦点,国家和人民群众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才能实现环境和经济的和谐发展,是未来乡村城镇化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通过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表现形式的分析,提出要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措施有:一是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二是政府要树立“天人合一”的发展观念。关键词:乡村;城镇化;环境问题;环保意识;天人合一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志

2、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3-0024-03乡村城镇化是指各类发展要素不断地向农村聚集城镇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自改革开放以后,全国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政治、经济各方面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国内环境。1978—1990年,城镇化水平上升了8.5个百分点,达到26.4%。20世纪90年代以后,城镇化出现了多元化的特征,自下而上的乡村城镇化快速发展,小城镇人口增量占全部城镇人口增量的比重,从20世纪80年代的不足1/4,上升至20世纪90年代的1/2,与自上而

3、下的城镇化并驾齐驱。至200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为36.2%,与1990年相比提高了9.8个百分点,增长速度加快。2000—2009年,中国城镇化率由36.2%提高到46.6%,年均提高约1.2个百分点。至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2.57%,与世界水平大体相当,城镇化取得了显著成效。一、乡村城镇化过程中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一)重视经济发展,忽略环境保护是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是各种问题突发的时期,经济的发展主要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为主。在这种发展方式的指导下,政府部门在推行乡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不能兼顾经

4、济与环境共同发展,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取得较高的经济利益。除了经济发展方式的不合理之外,政府部门在具体的政策制定和执行上也没有坚持经济和环境和谐发展的原则。各地政府在乡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不能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用地指标,盲目拉大乡村城镇框架,不仅造成农村土地资源与建设资金的双重浪费,还造成了乡村环境的污染及其破坏。由于受到政绩观和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的双重影响,各地政府部门在推进乡村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只重视农村经济发展,忽视了对农村环境的保护。(二)乡村基础设施落后,缺乏相应的资金和技术人员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产生影响甚至破坏。但是,

5、问题的关键在于破坏以后能否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理措施,尽快地恢复被破坏的环境。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镇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也有了明显的提升。逐渐打破了“城乡二元化”的经济发展结构,人居环境也得到了巨大改善。但是,与城市城镇化的发展相比较,乡村城镇化主要的不足就是各类发展要素不完善。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资金和技术人员的投入,国家更多是把目光放在城市经济的发展,尽可能地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更完善的发展要素。城乡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国家应该给予同等的待遇,不能长期地以牺牲农村的利益来满足城市经济的发展。乡村环境的破坏以及政府部门在政策制定上的困难

6、,这些都与乡村发展要素的不完善有着直接的关系。(三)乡村城镇人口的急速增长乡村城镇化的另一个重要的表现是,农村人口居住地点向城镇迁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二三产业转移,从而使乡村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城镇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人口比重逐渐提高。人口的急速增长对生态环境的胁迫主要通过两方面进行:“第一,通过提高人口密度增大生态环境的压力;第二,通过提高人们消费水平和促使消费结构变化,过度浪费,使人们向环境索取的力度加大、速度加快,促使生态环境不断脆弱。”[1]在乡村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环境的最大承载容量,合理控制乡村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尽量避免因

7、人口的过度增长造成的环境污染。(四)乡村城镇生态保障制度缺乏,环境法制不健全传统的工业社会制度是基于“经济理性”而非“生态理性”的制度。“在这种社会制度下,制度维护着‘经济人’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忽视了经济行为过程中的外部性,并且,在工业文明制度下,‘经济人’追求效用最大化,不会为自己制定额外的‘制度’来限制自己追求最大化的行动,他要遵守的仅是‘资源约束’和‘技术约束’等自然规律,这导致了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公共排污地。”[1]由于乡村城镇生态保障制度的缺乏,导致工业社会制度无法建立“生态理性”制度,无法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考虑经济行为的外部性,也就不能意识到环境保

8、护的重要性。目前,我国环境法律制度不够健全,法律法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