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古代文学看民族精神中的忧患意识

从中国古代文学看民族精神中的忧患意识

ID:22647862

大小:53.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30

从中国古代文学看民族精神中的忧患意识_第1页
从中国古代文学看民族精神中的忧患意识_第2页
从中国古代文学看民族精神中的忧患意识_第3页
从中国古代文学看民族精神中的忧患意识_第4页
从中国古代文学看民族精神中的忧患意识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中国古代文学看民族精神中的忧患意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从中国古代文学看民族精神中的忧患意识李艳婷(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新闻传媒系,河南郑州450002)摘要:在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忧患意识可以说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显著标志之一。本文结合忧患意识的特点和内涵,对其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体现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民族精神;忧患意识;传统文化中图分类号:I209文献标识码:A:1671—1580(2014)05—0102—02收稿日期:2013—11—23简介:李艳婷(1972—),女,河南济源人。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新闻传媒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古

2、代文学。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民族精神可以说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灵魂,是反映该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信仰、民族价值观念以及价值追求等特质,同时也是民族传统文化中,能够有效维系、协调、指导民族不断发展的精粹思想,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与灵魂。而对于中国而言,忧患意识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一直在各种文学作品中得到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显著标志之一。一、忧患意识的内涵忧患意识,是指一个人内心的关注超越自身的利害、荣

3、辱和成败,将世界、社会、国家和人民的前途命运萦系于心,对人类、社会、国家、人民可能遭遇到的困境和危难抱有警惕,并由此激发奋斗图强、战胜困境的决心和勇气。忧患意识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和转折时期,形成的一种清醒的预见意识和防范意识,源于个体自身的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主要表现为坚强意志和奋发精神。忧患意识表现出来的,是社会主体的一种精神自觉,是主体对于改造世界的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能动性,同时,对于社会主体而言,也是重要的精神动力。二、忧患意识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一)表现形式1.“愁”所谓“忧

4、愁”,“忧患”与“愁”可以说是密切相关的,“愁”是古代文学作品中表现忧患意识的基本形式,如辛弃疾的“少年不知愁滋味”,李白的“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虽然表达的思想感情各有差异,但正是这一个“愁”字,强化了民族精神中的忧患意识,不仅是对孔子“忧道”思想的体现,同时,这种特有的抒情方式,也体现出中华民族性格中刚柔并济的深沉特性。2.国家兴亡之忧患对于国家兴亡的感叹和愁伤,在这一点上,屈原的《离骚》可以说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作品

5、。作为一曲愁肠百结的咏叹调,《离骚》展现出的,是一种深广的忧愤和伟大的悲剧。在《离骚》中,忧患意识主要表现在一个“怨”字,这不仅是《离骚》创作的动力,更是其丰富情感内容的核心。对于屈原而言,自身构想的理想社会与残酷现实之间的强烈冲突,产生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情感,因此,才有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誓言。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同样表达出国家兴亡之忧患的作品,数不胜数。虽然他们的豪情壮志大多付诸东流,难以实现,但也使得这种忧患意识更加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可以说是安国人士自身情操和伟大人

6、格的再现。3.忧国忧民之忧患忧国忧民同样是忧患意识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从孔子的“仁者爱人”的泛爱,到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推己及人,再到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都是忧国忧民之忧患意识的直接体现。在儒家“忧道”思想的影响下,无数的仁人志士关心着国家的兴亡和人民的生存,这些思想意识的汇集,带动了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升华,同时也是推动中国不断发展、不断变强的内在力量。(二)成因及影响1.生存条件《汉书·郦食其传》中的“民以食为天”,道出了中国古代恶

7、劣的生存条件。中国古代人口,多聚集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相对而言,气候条件十分恶劣,夏季酷热、冬季严寒,降水情况复杂多变,从而导致农作物的产量难以提高,加上中国古代特有的生产关系,使得粮食短缺问题更加雪上加霜,存在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象。这种悲惨的社会现状,与中国传统统治思想中的“大同”理念可谓南辕北辙,也因此使得文人对于残酷的生存条件产生了忧患意识,从民本主义出发,忧生而忧食,从“国风”之中的“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到《古诗十九首》中的“努力加餐饭”,追求孟子在“仁政”思想中提出的“七十者可以

8、食肉”、“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的理想社会,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中“饥者歌其食”的忧患意识。2.传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统治地位的儒家学派,提倡的是一种“人学”文化,鼓励有志之士积极入世,关注现实社会的改进,将个人的成败荣辱与国家的兴衰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使得古代的文人墨客大都有一种可以说与生俱来的忧患意识,在价值取向上表现为“学而优则仕”,其获得成功的标准是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扩大对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