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正确处理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的关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正确处理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的关系----大学教育论文-->正确处理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的关系摘 要:根据高等学校隐性课程的内涵,代写硕士论文分析了隐性课程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全面加强高校隐性课程建设的多种途径。关键词:高等教育;隐性课程;非智力因素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是教学课程的两个方面,前者侧重于传授专业知识技能,后者侧重于培养情感意志,两种课程相辅相成,构成了教育教学的综合课程体系。高等教育的任务是为社会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并重、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隐性课程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价值,正
2、愈来愈被人们认识、并开始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一、隐性课程的内涵及高等学校隐性课程的主要内容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是美国学者杰克逊于1968年首先提出的,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进这一教育学名词,现已成为现代课程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隐性课程是相对显性课程而言的一个概念。显性课程系指学校按正式的教学计划由教师在课堂进行讲授或在实验室、实习场地进行指导的课程,有明确成文的教学大纲,规定了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学时。隐性课程则没有正式的课程教学计划。它不通过教师讲授、指导来实施教学过程,而是
3、通过校园物质空间、精神文化、人际关系、组织制度等环境要素或信息,对学生产生的重要影响,使学生受到各种情感体验并自觉地进入教育者预先设计的教育境地,从而实现教育目的。也就是说隐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1]。在高等学校,隐性课程可分为三类即物质一空间类、组织一制度类、文化-心理类课程[2]。其主要内容有:(1)优雅的校园物质空间环境包括校容、设施、人文景观、室内布置、校园网站等。(2)严谨的治学环境和严格的组织制度包括领导作风、教风、学风、规章制度、学术氛围等。(3)丰富的课外活动
4、如社团活动、竞赛活动、服务与公益活动、课外科技活动等等。(4)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同学关系和良好的师德风范。(5)健全的咨询指导机制与机构如心理咨询、就业指导、选课指导等。(6)各种显性课程的素质教育渗透。隐性课程虽无具体的教学计划,但在教育教学中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是高校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隐性课程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教育是一种培养人和规范人的社会活动过程。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必须要有全面系统的教育机制。只有把显性课程教育和隐性课程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完整的教学体系
5、,才能使教育的功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隐性课程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笔者认为隐性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隐性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和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基本途径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是学生情商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情商(情感智力)是由美国彼德•萨尔瓦和约翰•梅耶两位心理学家首先提出的,他们认为高情商比高智商的人更容易在事业上获得成功。后来情商(EQ)被美国丹尼尔•古尔曼在其《情感智商》一书中发扬光大,他将情商归纳为五个方面的
6、能力即认识自身情绪,妥善管理情绪,自我激励,认识他人情绪,人际关系管理。实际上,情商涵盖了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在广义上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以及道德品质等,狭义上指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五种基本因素[3]。一个人在事业上的成功决定于其智商(智力因素)和情商(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而更重要的是后者。智商(智力因素)更多的是天生的,而情商(非智力因素)更多的靠后天培养。教育的目的一方面是提升受教育者的智力因素,另一方面是提升受教育者的非智力因素。显性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程侧重
7、于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隐性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两种课程相互补充又相互渗透。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形成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过程,它以智力因素为基础,而在一定条件下非智力因素又起决定作用。因此,隐性课程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隐性课程无疑是培养和增强学生非智力因素或素质的一个基本途径。如果不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高等教育便会成为书呆子教育,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2•隐性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德育和情操教育的重要方面我国高校的显性德育课程主要
8、是教学计划中所规定的“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两课”的德育教育虽然有重要作用,但这种课堂教学中直接实施的德育课偏重于理论知识。若教学方法不当,有可能在一些学生中造成“泛政治化倾向”的影响,从而导致逆反心理。由于理论认识与社会现实的落差,有可能会导致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脱节。这样隐性课程的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功能就显得提非常重要,它能与显性德育课程相互补充,其作用是后者所不可替代的。美丽的校园、高尚的师德风范、尊师守纪的风气、勤奋的学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