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苏辙送别诗思情异同研究

苏轼与苏辙送别诗思情异同研究

ID:22617438

大小:68.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0-30

苏轼与苏辙送别诗思情异同研究_第1页
苏轼与苏辙送别诗思情异同研究_第2页
苏轼与苏辙送别诗思情异同研究_第3页
苏轼与苏辙送别诗思情异同研究_第4页
苏轼与苏辙送别诗思情异同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苏轼与苏辙送别诗思情异同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峙思廣驅开究2017-03-2201:01:32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1期闫续瑞+王婷婷摘要:自古抒写离愁别绪的送别诗足文人雅士间永恒的主题。由于送别诗贯穿着苏氏兄弟的一生,可以很好地折射出他们的思想情感与价值追求。故以此州度切入分析,让我们更深入地把握两人丰富多彩的惝感世界和个性化特质。苏氏兄弟送别诗共同的思惜特质包含着济世利民的人生价值追求、对蜀地一以贯之的思念、人生际遇凝练的隐居之思:苏轼与苏辙送别诗思情的个性化差异体现在思怙表达的A容不同、思怙表述方式的不同两个层面。关键词:苏轼;苏辙:送别诗;思情异冋作者简介:闫续瑞,屮

2、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教授,主耍研宂方向:屮国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王婷婷,屮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屮国古代文学(江苏徐州221116)。屮图分类号:I2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398(2017)01-0154-11苏轼、苏辙兄弟志趣相投、兄弟情深。苏辙在《祭亡嫂王氏文》中说:“手脚之爱,平虫一人。”[宋]苏辙:《栾城集全3册》,曾枣庄,马德富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山版社,2009年,第1100贞。(文中所涉苏辙的诗歌枰出自此书,下文不一一注出)(《栾城后集》卷二十)认为苏轼于自己是"抚我则兄,诲我则师。”(《亡兄子

3、瞻端明墓志铭》)苏轼在《送晁美叔发运衣司年兄赴阙》也说:“我年二十无朋俦,当时四海一子由。”[宋]芥拭:《苏轼诗集》,孔凡礼点校,北京:屮平书局,1984年,第1895页。(文中所涉苏轼的诗歌皆出自此书,下文不一一注出)(《苏轼诗集》卷三十五)《宋史》中也称:“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中国文史出版社编:《二十五史卷10宋史下》,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1859页。在当吋文坛上乃至后世都视之为一段佳话。人们津津乐道于他们的文学成就,在研宄他们时,学术界总不乏有将二人作品放在一起论证探讨之事。例如

4、张商评的《苏轼、苏辙边塞诗之主题风格》(2001年苏轼学术研讨会论文)、严宇乐的《苏辙、苏轼、苏过贬谪岭南期心态与作品研究》(复旦大学2012年博士学位论文)等文章立足子苏轼、苏辙的不同之处,将二人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进而探讨他们在诗歌、散文、辞赋等方面别A•—格的特色。因为苏氏兄弟彼此唱和的诗歌尤K多,所以学界较多研宂他们之间的唱和诗,例如黄莹《苏轼、苏辙兄弟唱和诗研究》(广西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赵晓星《论苏轼、苏辙唱和诗》(吉林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等。然苏轼、苏辙的诗歌题材内容非常广泛,可作为互相论证的类别还有很多,笔者冃前搜

5、集到的研宄资料来看,很少有人对他们的送别诗进行比较。自古抒写离愁别绪的送别诗是文人雅士間永怛的主题。正如钟嵘所说:“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梁]钟嵘著,曹旭笺注:《诗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第28页。它既包括向己作为主体在各种离别场合所作用以送给他人的诗,也包括被动的在他人送别S己时所写的留别诗,所以严格意义h说,送别诗的范围不仅也招人与人之间的离别,还也栝与地方景物其至是一城一池等某种事物的离别,如苏轼的《别东武流杯》《別黄州》苏辙的《次韵刘敏殿承送春》等

6、。至于送别诗产生的原因,0前学术界多认力是古人安土重迁的思想和古代客观的地理环境和交通条件。曹道衡《江淹及其作品》谈江淹《别赋》时说:“离井总足有着不得己的原因,或者足躲避什么灾难,或者足为了寻找衣食或出路。古代的交通极端不便利,长途旅行,往往穷年累月,而且中于交通工具落后,再加上封建时代的治安很少保障,旅途常常有危险。因此,在古人心口屮,几百里、一千里就是极大的距离了。从向然条件来说,古人的特别重视别,也正是上述原因之故。”曹道衡:《中古文学史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28页。本文甄别和统计的送别诗只也栝苏轼、苏辙与人送别的诗作

7、,送别对象较为明确。笔者根据孔凡礼先生点校的《苏轼诗集》和齊枣庄、马徳富先生点校的《栾城集》为底本,最终统计出苏轼的送别诗200多首,苏辙的送别诗120多首。由于送别诗贯穿着苏氏兄弟的一生,可以很好地折射出他们的思想、怙感与价值追求。对这些送别诗进行分析,让我们更深入地把握二人丰富多彩的怙感世界和个性化的表达方式。一苏氏兄弟送别诗共同的思情特质苏轼、苏辙自小就在-起读书研学,其父苏洵亲自授学,“幼学无师,受业先君”(苏辙《祭亡兄端明文》),“惟我与兄,出处昔同。幼学无师,先君是从”(苏辙《再祭亡兄端明文》),后來又同时师从张易简、刘巨等人,家学与

8、师承尽皆相同,二人在出蜀之前的思想与文学观足极相似的。他们的诗歌创作也因此有类似之处,苏辙在《答徐州陈师仲书二首》其二中说:“辙少好为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