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574921
大小:71.0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10-30
《“伪善”伦理学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伪善”伦理学研究以“伪善”为主题的伦理学研究,正如斯扎巴多斯、梭佛所说,“尽管伪善在道德话语中的重要性,但是却被道德哲学家们广泛的忽视”。当然,这种显见的理论“近视”、“视而不见”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无法在方法论自觉之下形成一种统一的学理上的认识论路径;而且,这种学理认识论上的不足又进一步导致了对生活世界中作为道德现象的伪善的“歪曲”与“误读”。因而,伪善的危害不仅仅存在于理论领域,更为重要的是,它摧毁了人们对于真诚生活态度、本真生存状态的信念,这是一个尤为重要的问题。这使得在现代伦理生活中,不是
2、我们无力创造“典范生活”,而是你、我、我们丧失了真诚生活的道德信心和勇气(态度)。根源上,“伪善”问题在于其理论层面,“伪善的危害,不仅体现在对道德性结构,同样作为怀疑论还威胁到道德知识的大厦;因为,伪善问题不仅是关涉社会良善生活的基本因素,而且还是对他人的道德判断能力的重要表征。”因而,“伪善化”的道德结构一直如“幽灵”般出现在现代性伦理学话语中。仔细检视,不难发现,随着现代性道德问题发生而逐渐“消失”的伪善现象,以及伦理学学理层面的难以“把握”,是造成“伪善”主题研究不足的双重困境之所在。一、
3、外部困境:一个“行将消失”的道德现象1.阶级、历史主义发展框架中的必然克服上世纪八十年代,在苏联教科书伦理学思维影响下,“伪善”被看作“是剥削阶级的基本品质之一”,“是剥削阶级本性的必然反映,是剥削阶级道德品质的典型表现”,“是阶级社会中的一种常见的现象,也是统治阶级对广大劳动者进行压迫、欺骗和奴役的一种手段”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伪善被想当然地排除在外,因为社会主义社会中并不具有“伪善”赖以产生和生长的“阶级”条件和“宗教”土壤。“在绝大多数人由于经济上、政治上和精神上受逼迫,而以形式上履行道德要
4、求来代替对道德的自觉和有信念的态度的条件下,它得以发展。”在这种阶级社会条件下,于是就会自动有一批“对现存秩序的自愿维护者,他们在监督其他可信赖的人的时候表现出自己忠心耿耿。”因而,“伪善往往包藏着对人的不信任,对人的个性持怀疑、嫉妒、轻蔑的态度”。但是,这种道德态度的“日日遗毒”是生长于“固有着虚伪、教条主义和法利赛作风的宗教道德”的土壤,从而产生着对道德的伪善态度。所以,就如阶级斗争一样,保持纯洁、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关系,就“必须同伪善进行坚决斗争”,毕竟“伪善同共产主义道德的本性是相对立的”
5、。®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伪善的“阶级”和“宗教”的根基被铲除,所以,伪善的表现就从“整体性”的阶级恶转变为“个体性”的道德恶。于是,伪善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常常“是同官僚主义、名利思想和见风转舵的心理”或是“虚荣心、嫉妒”等等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再往下推一步,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随着社会主义革命的完成,伪善赖以产生的阶级和宗教环境已经消除,所以“伪善”的道德现象注定是要消亡的,至少也是会逐步消失的;而即使在现阶段伪善的存在也只是“旧日遗毒”,存在于“个体”或“一小撮”群体的心理或行
6、为中。这种将一种基本的道德概念和道德现象,统摄于“阶级斗争”的分析框架中来看待和分析的做法,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最起码在这种分析中让我们清晰地看到,随着伪善的“道德世界”被揭示为“阶级”的“恶的世界”,伪善的“道德世界观”就解体了。但是,“伪善”在现代道德世界中的消失,只能是作为道德基本概念或是道德生活现象,而非道德经验或感受,甚至说现代道德世界的塑形正是在对传统道德“伪善化”(善的欠缺)的“经验感”之中进行的。如果简单梳理这一过程,就可以归结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现代道德世界观中伪善发生条件的
7、改变,伪善是一种道德自我确认的历史经验,伪善“无辜”;第二阶段是道德世界观被彻底扭转,伪善转移到“有恶世界中自我实现”的自由主义政治观和历史主义进步观中,在其中人(性)被恶“异化”,道德责任被消解,人(类)处于无恶无善的“真空状态”,伪善“无必要”;第三阶段,自由主义和历史进步观所造成的“大灾难”’使得人们认识到固持共同人性的重要性,提升在面对“他人”的绝对道德责任,劫后余生,伪善“无地自容”。这里,我们还要追踪近现代以来伪善在学科学理以及道德经验感受意义上“消失”、“消亡”的过程和根据,为还原这
8、个现代性道德理论“黑洞”的原因所在,展现已被现代性道德观念涂抹下的“另一副”伪善的画面。2.现代公共世界中个体性“伪善”的消失在现代性的历史时代与思维逻辑背景下探讨“伪善”,有一个重大的变化,这就是由“思(think¬ing)”向“行(doing)”©的转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思与行”的统一,而只不过是以“行”替代了“思”的位置。因而,在知行关系问题统领下的“伪善”仍是道德形而上学要面对的主要问题;只不过是更为隐蔽。它以批判前现代伦理学中“知先行后”的道德认知模式,而揭示出前现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